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戲曲文獻·早期清代戲曲研究的展開
如前所說,20世紀以來,戲曲學人對有清一代戲曲往往評價不高,有關研究起步既遲,也相對簡略。王國維只重元曲,以為“明以后無足取,元曲為活文學,明清之曲,死文學也”①,所以只作《宋元戲曲考》。此后,民國初年許之衡《戲曲史》、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大東書局1926)、周貽白《中國戲劇概論》(商務印書館1936),其意在于為中國戲曲作一通史,自也涉及清代部分,只是十分簡略。例如,吳梅由于對清中葉以來的花部頗為鄙夷,因此在書中便未做任何敘述。盧前《明清戲曲史》(商務印書館1933)雖然屬于斷代史,但有關清代部分,僅“南洪北孔”、“花部的興起”二節。
當時,唯日籍學者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原稱《明清戲曲史》,今有1936年商務印書館版王古魯譯本)一書,對清代戲曲的流變有較為詳細的論述。青木氏明確以繼承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為己志,試圖窮明清之戲曲,以補王氏的不足。第三篇(七至十一章)專論明清昆曲之流變,其中清代部分列入第十章昆曲極盛朝代(后期)之戲曲(自明天啟至康熙初年),第十一章昆曲余勢時代之戲曲(自康熙中葉至乾隆末葉)。盡管青木氏意在昆曲,將花部皮黃等也斥為“激越鄙俚之音”②,但他還是很客觀地繼續將“花部勃興期(自乾隆末至清末)”列入第四篇內容,專論乾隆以后“花部之勃興與昆曲的衰頹”及當時的戲曲作品,進一步補足了吳梅《中國戲曲概論》中的缺憾。各章節附有大量有關資料,如“鞠通生小傳”、“曲錄所載李玄玉撰三十三種曲目”、“歸莊萬古愁曲”、“劇說卷四所載之朱良卿二十九種劇目”、“明清戲曲作者地方分布表”等等,所作考訂涉及曲家之小傳、曲目、曲作、版本等,至今仍然有著非常珍貴的參考價值。
此后,孟瑤對青木氏有關近代戲曲的論述,頗生遺憾,遂別撰《中國戲劇史》,尤重于近代戲曲的論述①。該書約四十萬字,共分四冊。一、二冊論戲曲發展之流變。其中第二冊清代部分,于“雜部一昆曲”之外,專列“花部一亂彈”,考訂花部諸腔之淵源以及乾隆末年興起之概況。第三冊則從“演出”、“演員”及“前途展望”諸方面,專門論述皮黃及其他地方聲腔。第四冊為附錄,其中附錄二“曲牌”、三“鑼鼓經”、四“梨園世家”等,于了解花部之演出、演員均有裨益。
有關清代戲曲專門的斷代史,迄今為止,主要有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其前五章分“清朝初年”、“康雍年間”、“乾隆年間”、“嘉慶以后”、“晚清”,每章之下多以作家為標目,每一作家下詳細序列其生平及作品;后六章則介紹清代各種戲曲理論著作、曲譜、曲選、花部之興盛,及各省、自治區地方戲,各少數民族戲曲。是書撰寫較早,其體例實與曲錄相似,不過更為詳細,并稍作歷史之描述而已。
另外,20世紀30年代,伴隨著有關梨園、伶人、戲班等史料的收集,有關清代伶人的專項研究也較為熱鬧。王芷章曾就升平署檔案,專門為清代宮廷伶官作傳,其《清代伶官傳》(中華書局1936)已見上文介紹。潘光旦則有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41),此書雖論及前代伶人,其實卻是以晚清民國伶人為重心。書分緒論、前論、本論三部分。本論又分“一個概念和一個假定”、“地理的分布”、“血緣的分布”、“階級的分布”?!把壍姆植肌币还?,更列舉近代伶人10個血緣網的家系圖,以為論證。并附錄“《系年小錄》中伶人的詳細籍貫”等史料考訂。王氏《清代伶官傳》尚屬傳統的史料考訂,潘氏之著卻別開生面,此書是在歐美“優生學”、“人才學”影響下撰成的,著者說:“我相信我所用的立場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立場,用了生物遺傳的眼光來觀察中國的人才,這大概是第一次?!?1941年自序)并利用了自《史記》下迄清代正史、野史中的有關伶人的大量資料,立論之新、資料之博,于后世的近代戲曲研究或優伶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至于20世紀以來,有關作家作品研究,如 《長生殿》《桃花扇》、李漁、李玉及蘇州派、蔣士銓等,已有不少綜述性文章,可供參閱,這里不再贅述。
注釋
①②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原序”,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① 孟瑤曾說:“以一個外國人研究中國這種高深的舞臺藝術,在品位與鑒賞方面,何嘗不是隔著一層。”參見其《中國戲曲史》“序”,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政治·文學的政治原則
下一篇:明代文學·明代文言小說·明代中篇傳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