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戲曲
我國傳統戲劇形式。是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藝術。“戲曲”一詞始見于宋末元初人元塤的《水云村稿》,其中《詞人吳用章傳》言及:“至咸淳,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后淫聲盛,正音歇。”這是指南方的民間戲文。元末陶宗化的《南村輟耕錄》又說:“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這里的戲曲或指宋代雜劇,或指南宋戲文。至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中,才用“戲曲”來通指中國的傳統戲劇。
我國戲曲藝術經歷了漫長的孕育過程,它最早起源于先秦及漢代的樂舞、俳優(yōu)和百戲。唐代到宋金時期,是我國戲曲的形成期。唐代“燕樂”集成了隋唐時期民間和外來樂曲的成就,為宋元戲曲的樂調奠定了基礎;舞蹈藝術中的“軟舞”、“健舞”之分對后來雜劇的表演藝術有直接影響。唐代出現了有歌唱和音樂伴奏的參軍戲。北宋時在唐參軍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雜劇和后來的金院本,一般認為是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是戲劇的黃金時代,興起于北方的元雜劇,標志著中國戲曲的成熟。這一時期作家輩出,佳篇如林,并有一大批名演員活躍在舞臺上。據鐘嗣成《錄鬼簿》、朱權《太和正晉譜》及李調元《劇話》記載,元雜劇作品存有千種以上,當時有姓名可查的作家八十余人,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以他們的不朽作品《竇娥冤》、《西廂記》、《梧桐雨》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戲曲的繁榮情況。
明以后,北曲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減弱,明清兩代在南戲基礎上形成的傳奇劇取代北方雜劇占劇壇的中心地位,這一時期各地方劇種廣泛產生,以昆腔、弋陽腔諸腔為代表,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戲曲文學和完整的舞臺藝術體系。傳奇代表作品為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初“南洪北孔”所著的《長生殿》和《桃花扇》。我國戲曲劇本一般都兼用韻文和散文,分“折”或“出”,劇中人物分別由生旦凈末丑等腳色行當扮演。表演上按腳色行當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動作和唱、做、念、打的不同特點。音樂體式有唱曲牌的“聯曲體”、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為主的“板腔體”,或兩者綜合使用。中國戲曲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戲劇形式,它既有演員進行代言體的故事扮演,同時又和歌舞科白相結合,在歌舞表演中又包含著詩、音樂、舞蹈、雜技、美術等因素,因此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綜合性藝術。
上一篇:書法楹聯·徐渭
下一篇:小說·才子佳人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