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近代江西詩詞
清代后期的江西詩人在創作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家國之痛”這個主旨,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中國歷代愛國詩人創作的傳統主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變成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化和表面化,愛國文人感時傷世,將社會的突變和國家的貧弱、屈辱及民眾的水深火熱納入文學創作,用藝術的方法展現對“家國之痛”的憂思。
盡管創作主旨相同,但在江西詩人的作品中這個主題又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黃爵滋目睹第一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對時局的憂慮的表達顯得比較直率,因而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會展現出一種動輒“言關天下,以詩言志”的經世風氣和“凡有艱巨君其先”的有為朝士坐言起行的風采,故而在清代道咸詩壇的詩人群體中,黃爵滋與林則徐、陶澍等被稱為“經世派”。高心夔身處時代與黃爵滋大致相同,但是他在表達對時局國運民生的關照時,顯得言微意深。陳三立與文廷式都經歷過戊戌變法,陳三立還目睹了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的河山,所以在他們二位的創作中,“家國之痛”的主旨中還融入了更多的個人的精神痛苦。陳三立在戊戌變法失敗后選擇了“遺老”的身份,拒不參加當時政界的任何活動,成為所謂的“神州袖手人”;日軍占領北平后,陳三立終日憂憤,病重,拒不服藥,絕食五天后,于1937年9月14日氣絕而逝。文廷式在變法失敗后,被革職驅逐出京,此后一直東奔西走,終因壯志難酬,在抑郁苦悶中與世長辭。
在創作思想上,黃爵滋不滿意當時脫離現實的平庸詩風,表現出要求改革詩風的意向,主張詩歌要有真實的內容。高心夔是湖湘詩派的主要作者之一,雖然創作傾向上取法漢魏六朝,反對宋詩,以擬古、學古為主,但是他能把詩歌創作同時代進步聯系起來,表現出突破因循守舊的傾向。在曾國藩的大力提倡下,推崇宋詩尤其是黃庭堅詩的“宋詩運動”成為清末詩壇創作的一股風氣。而陳三立就是尊崇宋詩的同光體中“江西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同光體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初學韓愈,后師黃庭堅,好用僻典冷字、險韻拗句,風格枯澀瘦硬,自成“生澀奧衍”一派。文廷式被稱為清末的詞壇巨匠,中年以后的他在創作上主張步武蘇辛,多元并融,其詞學宗尚與以“清季四大家”為中堅的臨桂詞派卓然相異,自成一家。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