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孟軻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幼年喪父,由其母教養成人。后受業于子思的門人,成為儒家曾子、子思學派的繼承者,被稱為思孟學派。北平以后從事講學活動,曾帶領弟子周游齊、魏、陳、滕等國,受禮遇而未受重用。晚年與弟子萬章等著書講學以終。孟子在政治上主張行“仁政”、“省刑罰”、“薄稅斂”,提出“民貴君輕”的著名觀點,并主張“性善說”,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了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在教育方面,他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滕文公·上》),教育目的全在于“明人倫”,使人民懂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人倫道德(同上),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他從“性善說”觀點出發,認定人生來皆有“仁、義、禮、智”之“善端”,所謂“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但必須通過后天的教育與“存心養性”,才能使“善端”擴而充之,成為圣人,確信教育的作用巨大。通過教育“人皆可以為堯舜”,“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在教育方法上,重視“尚志”,主張“專心致志”、“深造自得”、“由博反約”。提倡存疑,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盡心·下》)。在道德修養上,首重“義利之辨”和氣節。要求學者“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滕文公·下》),必要時應“舍生取義”。在具體方法上,提出“寡欲”,“求放心”、“先立乎其大”,重視道德理智的作用。強調自反,“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倡導自覺地進行意志鍛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告子·下》)。
孟軻像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提出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王: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現存《孟子》一書共七篇,各分上、下,為孟子學生萬章、公孫丑所記,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資料。注釋本有焦循的《孟子正義》。(參見“孟子”條。)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孟子
下一篇:古代教育·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