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簡介|介紹|概況
宋詞篇名。北宋蘇軾作。宋楊湜說:“神宗讀至‘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乃嘆曰:‘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洲”。(《歲時廣記》引《古今詞話》)今人夏承燾說:“此說與事實不符。蘇軾移汝洲在黃州之后,怎能說因這詞而 ‘量移汝洲?’”(《唐宋詞欣賞》)關于這首詞的主旨,徐育民、趙慧文說:“本詞是作者于一○七六年貶謫密州時所作,當時年四十一歲。政治上的失意,久與親人失聚,這些使他在中秋佳節感到心情憂郁,但他又不是完全消極的,于是在詞中出現‘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歷代名家詞選》)沈祖棻說:“借自然界的現象來寬解其離愁別恨,并寄托了自己對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宋詞賞析》)靳極蒼說:“作者以豪放曠達的口吻,抒發自己的外放不得回朝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的上片,胡云翼說:“詞中反映了由超塵思想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的矛盾過程。詞的開頭是幻想著游仙,到月宮里去,可是他又親自涂抹掉這種虛無的空中樓閣的彩畫,而寄與人間現實生活以熱愛?!?《宋詞選》)夏承燾說:“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象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作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現的情緒?!?《唐宋詞欣賞》)艾治平說:“見月起興之后,抒發感慨,而這感慨中既反映出蘇軾想回朝做官,以便實現自己的‘致君堯舜’的‘當世志’,但又深感朝中政爭傾軋之可怕(‘不勝寒’),覺得還是密州這個‘人間好。’壯志難酬,抑郁苦悶,思想活動往往是極其復雜的。詞的上闕正表現出這種復雜的矛盾。”(《宋詞的花朵——宋詞名篇賞析》)“照無眠”一句,胡云翼注:“照著有心事的人不能安眠?!?《宋詞選》)萬云駿說:(胡注)“太魯蘇。‘照無眠’,就是照著我無眠。而且‘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應串起來講,才清楚。”(《評胡云翼〈宋詞選〉》)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5),當時蘇軾任密州知州,詞中借中秋賞月,抒發了他在政治失意時幻想超脫塵世而又終于覺得還是人間生活更可愛的思想矛盾,表現了他對久別的弟弟深摯的懷念,表達了一種對生活曠達樂觀的情緒。全篇以明月為線索,處處在寫明月,同時也是在抒發自己的主觀感情。情感復雜曲折,想象奇特豐富,語言自然清新,歷來為人們所贊賞。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笨梢娖溆绊懼?。
上一篇:《水滸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