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吳道子
唐代杰出畫家。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幼年孤苦,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未成而轉習繪畫,“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神龍年間(705~707)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景龍年間(707~710)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縣尉,后辭官游歷各地。開元年間(713—741)被唐玄宗召入禁中,先后任供奉、內教博士,并改名道玄。擅畫道釋人物,亦善畫山水、鳥獸、草木、臺殿等各類題材,遠師張僧繇,近學張孝師,筆跡磊落,勢伏雄峻。早年作畫行筆流麗纖細,繼承六朝風范;中年后雄放、遒勁,線條富運動感,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莼菜條,點畫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與張僧繇并稱“疏體”,以別于顧愷之、陸探微勁緊聯綿較為古拙的“密體”。所寫衣褶,圓轉而有飄舉之勢,與曹仲達繪外國佛像衣紋緊窄,并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而其喜用焦墨鉤線“于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畫法,又稱“吳裝新格”。他通過墨線的肥瘦抑揚,表現物象的運動感和量感的手法,為白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曾奉詔繪制過歷史畫或政治性肖像畫(如《金橋圖》)。在長安、洛陽二地寺觀作壁畫三百余間,“奇跡異狀,無一同者”,尤以景云寺《地獄變相圖》筆力勁怒,形狀陰怪,名振一時。開元以后至五代兩宋寺觀壁畫多流行“吳家樣”。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活靈活現。相傳曾在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風光,一日而畢。荊浩評其山水“有筆無墨”,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蘇軾評其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極贊道:“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眳堑雷印爱嬎芗婀ぁ鄙朴谡莆铡笆仄渖瘛F湟弧钡乃囆g法則,被后世奉為“畫圣”,民間畫工尊之為“祖師”。對之后的繪畫,尤其是人物畫和白描畫風影響極大。
其畫跡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鐘馗圖》著錄于《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著錄于《宣和畫譜》。傳世作品《天王送子圖》又名《釋伽降生圖》卷為凈飯王之子釋伽出生故事,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夺屬D》藏于日本京都東福寺。又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皆為后人托名摹本。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史館修史制度
下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周公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