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高蹺
漢族傳統民間舞,又稱高蹺秧歌。流行于中國大部分地區,舞者雙足踏在釘有踏腳板的木棍上作舞,廣場表演中高出觀眾以便觀看。高蹺的起源很古,漢代雜技百戲中有高蹺,北朝石刻中也有高蹺。在漢、六朝的百戲里叫《蹺伎》,郭璞《山海經注》叫此伎的伎人為“喬人”,在宋代叫“踏蹺”,自清以來,叫高蹺,清代李調元《觀高蹺燈歌》序中提到一屠姓藝人表演《高蹺》遠近聞名,“觀者如堵”的盛況。一個高蹺舞隊,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扮演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和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角色行當中還有“俊鑼”、“丑鑼”、“俊鼓”、“丑鼓”,“文扇”、“武扇”之分。人物角色的服飾化妝多模仿中國傳統戲曲。舞隊在表演時邊舞邊走出各種圖案隊形,稱大場,分成兩三人的表演稱小場。無論大場、小場,大都是男女對舞,有時持小道具,邊唱邊舞。
高蹺的技藝性很強,是一種帶雜技性的舞蹈表演,木棍長短不一,一般木棍越長,技藝越高。民間高蹺大都三四尺長左右,高的可達二米半以上。舞者表演時重心前傾,力量下沉,不停以碎步扭動。根據表演上的不同特點,又分文、武兩種高蹺。文高蹺重于踩扭和情節性表演,武高蹺重技巧表演,武技好的高蹺能向后退走,能單腿跳走,能牽手急行,能跳躍高桌,能搬朝天鐙,能反下腰身,能劈叉坐地,一躍再行。臨沂高蹺秧歌有一種“撲蝴蝶”的表演,女角用細竹竿挑一蝴蝶,由男角擬態捕捉、騰躍、俯撲等各種姿態,活潑優美,精彩之至。
上一篇:古代典籍·馬氏文通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