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魏徵
唐朝初期著名的宰相、政治家。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人。少時孤貧,曾出家為道士。隋末時曾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唐武德元年(618)隨李密降唐,任秘書丞。赴河南黎陽公干時被竇建德所俘獲,被任為起居舍人。建德失敗,被任為太子李建成之太子洗馬,極受器重。太宗李世民即位,不咎既往,任其為詹事主簿,不久又升為諫議大夫,并封巨鹿縣男。后奉詔安撫山東,受到太宗的贊譽和信任。魏徵忠心報國,先后陳諫二百余事,切中時弊,不久升任為尚書右丞。貞觀三年(629)任秘書監,參預朝政。貞觀七年任侍中,封鄭國公,知門下省事(實為宰相)。636年,魏徵主持編撰了《北齊書》、《梁書》、《陳書》、《周書》、《隋書》。貞觀十七年病逝,享年63歲。
魏徵一生諫奏的事有史籍可考的有二百多次,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和皇族私生活等方面。他曾建議太宗采取法家任人唯賢的策略,同時注重賞罰分明。他以歷代亡國之君為鑒提醒太宗,勸太宗做有道明君,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又強調“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要求國君居安思危,輕徭薄賦,崇尚儉德,改正君惡,使人民安居樂業,使國家富足強盛。死后,太宗曾嘆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魏徵言論多收于《貞觀政要》,有《隋書》序論和《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群書治要》。相傳還撰有《類禮》12卷,惜其早佚。
上一篇:舞蹈·高蹺
下一篇:飲食文化·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