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孟子
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關于本書的作者,現(xiàn)代學者多承認司馬遷在《史記·孟荀列傳》中所說的“(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認為主要是孟子自己的手筆。孟子,名軻,是否有字,字是什么,均不可考。(字子輿是晉人所講,不可靠)戰(zhàn)國中期鄒邑人。距孔子之死近百年而有孟子,師承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居。事實上,由于社會政治歷史環(huán)境的變化,孟子對孔子的學說不但有所取舍,而且有所發(fā)展。本書就是表現(xiàn)孟子思想、記載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論,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認為人人都有為善的可能;由此出發(fā),還提出了有關“仁政”的政治思想,未免不合于當時七國紛爭的社會現(xiàn)實,故司馬遷評其“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提出了有關詩文的美學思想。他所提出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觀點,對后世有很大影響。此外,本書中還有有關理想、人格的論述,強調(diào)立身處世要有大丈夫氣概,其觀點澤被后世。本書是作者關注社會,力圖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產(chǎn)物,不求其文學價值而文學價值自現(xiàn)。善用比喻以陳述事理,在論辯過程中層層深入,有針對性地發(fā)表議論,言近旨遠,感情充沛,立論旗幟鮮明,堂堂正正,自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與氣勢。后世的散文家如西漢的賈誼,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北宋的蘇洵、蘇軾父子等,深受其影響。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宋朱熹《孟子集注》,中華書局1987年出版的新編諸子集成本、清人焦循《孟子正義》和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的楊伯峻譯注的《孟子譯注》。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孫臏
下一篇:古代典籍·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