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四部分類
即書目類例上的甲乙丙丁或經史子集四分法。四部分類是隨著我國目錄事業的發展而產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書籍大增,佛經大量翻譯,文學受到重視,文學總集和別集出現,這些特點在圖書目錄類例上必有所反映,四分法遂應運而生。三國時曹魏秘書郎鄭默于魏末校理皇室藏書時,編成了一部目錄——《中經》。西晉人荀勖據之編《中經新簿》始創四分法。該書分甲乙丙丁四部,“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瓚、汲冢書。”東晉人李充整理皇室書籍,編成《晉元帝四部書目》,對荀勖分類加以調整。李充將乙、丙次序更換,乙部改為史部,丙部改為子部。從此,經史子集四分法的體制便正式確立了,奠定了后世四分法的順序。至《隋書·經籍志》已有按經史子集排列類名及細目的系統用書。四部的名稱用經史子集代替了原來的甲乙丙丁。因此《隋書·經籍志》是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用經史子集四分法的書目,對后世書目類例影響極大。(參見“經史子集”)《隋志》以后的官修目錄、史志目錄及私人編撰的目錄,大多也用經史子集四分法。至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四分法已臻完善,類目更加分明。四分法沿用近二千年,對中國古籍書目類例影響極大。
上一篇:音樂戲曲·四大南戲
下一篇:古代教育·國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