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驚弓之鳥
戰國寓言小說。撰人不詳。原載《戰國策·楚策四》,《法苑珠林》卷八十引載。今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公木等編《歷代寓言選》皆錄入。始皇六年(前241),“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 (《通鑒·秦紀一》。趙使魏加拜見春申君,引用“驚弓之鳥”這一故事,用以說服春申君不可以臨武君為將,因為“臨武君嘗為秦孽 (被秦打敗),不可為拒秦之將也。”原故事敘述: 從前,射箭能手更羸與魏王一起站在一個高臺下,更羸抬頭望見一只飛鳥,便對魏王說: “大王你看,我只要拉一下空弓,飛鳥就會應聲落下。”魏王不大相信他的射技會這么高。然而,過了一會兒,一只孤雁飛來,更羸對空虛發一弓,大雁便翻身掉下。魏王喝采,更羸說這是一只箭瘡沒有復元的雁,它飛得慢,叫聲悲楚,舊傷未好,余悸猶在,所以一聽到弓響,便拼命高飛,致使舊傷復裂,摔落下來。作品以極度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說明如能對事物進行精細的觀察,掌握其特點和要害,便可收到“虛弓下鳥”的神異效果。更羸知道飛緩鳴悲的雁是受傷而失群的雁,這就是由于他事先進行過細心的觀察,認真的分析,才有了這種經驗,從而抓住大雁的弱點,“虛發而下之”。這對讀者是很有益的啟示。當然,驚弓之雁,心有余悸,又遭到了更慘的失敗,其教訓也值得吸取。作品描述驚弓之雁心有余悸的神態,具體入微而情致真切,從小說文學的角度來看,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這是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驚弓之鳥”的成語即由此而來。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殷蕓·怪哉》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邯鄲淳·執竿入城》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