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國子學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最高學府。最早建于晉武帝咸寧二年(276),以《周禮》有“國之貴游子弟國子受教于師”而定名。與太學同為封建社會最高學府,學習內容和教學制度與太學同,但學生家庭官階高于太學。咸寧四年(278)定制: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教授學生。選用博士,以“履行清淳,通明典義”為標準。惠帝元康元年(291)規(guī)定五品以上子弟才許入國子學。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jiān)。唐代規(guī)定文武三品以上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公京官四品、常三品勛封的兒子入國子學。宋代限于京朝七品以上子孫。元代以學習內容的不同分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與國子學。蒙古國子學主要學習蒙古文譯寫的《通鑒節(jié)要》,兼習算學;回回國子學主要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據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國子學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明初曾設國子學,后改國子監(jiān)。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四部分類
下一篇:音樂戲曲·墻頭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