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丑女身上的君子人格魅力
蒲松齡的《聊齋》,里面的女性多為異類所化,盡管她們來自不同的空間和族類,呈現給我們的故事也不雷同,但她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從外貌上,個個皆美若天仙,非人間美眉能比;從氣質上,秀外慧中,蘭心惠質;論才華與經略,不遜于風流才子,在內能做賢妻良母,在外能同男兒一樣征戰沙場、治理天下;更重要的是,她們大都有著超人的神通,能洞察人世間的不平之事,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因為有種種非凡神力,所以最終能為故事中的窮書生打抱不平,并成就他們的人生夢想。她們身上集中了真美善神所有的特質,不得不讓讀者對她們產生喜愛之情。
但在《聊齋》所有的故事中,我尤其喜愛和看重的是《喬女》,因為喬女首先是人,比起那些漂亮的異類,喬女這一形象更接近真實的生活。這位喬女是一個地道的丑女,還跛著一條腿,旦身份十分低下。但喬女身上體現出來的君子人格魅力,讓我欽敬不已。
喬女由于長相丑陋且腿有殘疾,直至二十五六歲才嫁給死了妻子的四十多歲的穆生。她嫁給穆生實屬無奈。命運更不濟的是,她嫁給穆生三年之后,生下一個兒子,穆生就死了。在家境極端窮困之下,她去娘家求助救急。面對她的困難,母親不但不同情,反生出厭惡之心。面對母親的冷言冷語,喬女深感世態炎涼,她決定自力更生,并不為果腹而委曲求全,低三下四,仰人鼻息,再三去哀求。她表現出了“不食嗟來之食”的君子氣節,寧愿靠自己紡線織布來維持生計,也不愿再踏進娘家半步。
就在喬女生活極困難之時,有個叫孟生的人死了妻子,留下一個不到一周歲的孩子,急于找一個奶媽,相了幾個都不中,卻在偶然的一見中喜歡上了喬女,派人去央告,喬女卻一口回絕了。
孟生家境很不錯,有田地,有仆婢。按理說,像喬女這樣的丑女,生活又處在極度困境當中,有人來說媒,真是喜從天降、雪中送炭的好事,應該說是求之不得。但出乎我們的意料,她卻斷然拒絕了。孔子說:貧而不怨難,富而不驕易啊。人在困境中容易為衣食而委曲求全失去做人的尊嚴。喬女說,她希望孟生娶她,是因為純潔的愛情,而不是只給孩子哺乳的奶媽。她寧可過貧窮的生活,也不愿為了討生活使自己在人格上低人一等,去給大戶人家做任人使喚的奶媽。喬女的人生追求的是人格的平等,她不以職業的貴賤來衡量人的生存價值,也不以生活的貧富來看低自己,這樣的境界不是常人的境界,是真正的君子啊!子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喬女之所以對孟生的提婚斷然拒絕,也正是君子不以不正當的手段求取富貴的寫照。對處于貧困狀態的喬女來說,再嫁孟生,有吃有穿當然好了,但如果這樣的富足是靠低視自己的人格來換取,她寧愿過清貧的生活。她的拒絕表現出的正是她身上的君子人格。
讀過圣賢書的孟生也感受到了喬女身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君子情操,內心受到了震撼,便真心去求喬女嫁給他。如果說第一次是為了給孩子找個奶媽的話,這一次完全是因為喬女的君子人格打動了孟生。當喬女得知孟生這次是真心向她求婚,真心是因為她的人品,她反而更堅決地不嫁。這次的拒絕與前一次不同,她從心里為孟生看重自己的人品而感動。她認為自己外形丑陋,又帶個孩子,以孟生的條件,完全可以找一個更好的,她的拒絕是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而不是為自己,她覺得孟生真的是自己的知音啊。這一點又恰好是孔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的君子人格的升華。
喬女拒絕孟生的再三求婚后不久,孟生就得了惡疾撒手而去。喬女得知,親自去祭奠,哭了很長時間。她痛心是因為孟生是世間唯一一個為她人品動容的人。
孟生死后,因沒有近親,村上的無賴之徒以及家仆婢女趁機打劫了孟生的家產田地。喬女得知后,先是去找孟生的朋友寫訴狀,然后大鬧縣衙,被縣官趕出來。她又幾經周折,去哭求有錢的紳士為孟生做主。一位有學問的紳士被喬女的舉動感動,親自寫訴狀,經縣官調查之后,追回了孟生的家產,并懲治了那些無賴之徙。喬女與孟生非親非故,當縣老爺問她與孟生的關系,她說一個賢明的父母官審理案件重在理而不是人。此言說得極好啊,這證明喬女行事做人重在理,什么樣的理?君子做事為人的風范。她這一義舉完全從理出發,是為孟生的不幸求公道,從個人情感上,是出于對孟生知遇之恩的報達,這樣的心地和行為,是何等的可貴,是何等的難得!一個丑女,不識字,為了一個和自己從未有過利益之交的孟生四處奔波,為的就是圣賢所說的“義”和“仁”。這樣的做法,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重義,小人重利”。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不但幫死去的孟生追回了家產,還承擔了撫養他的遺子的艱巨任務。她含辛茹苦幫孟生把兒子養大,給他完婚,讓他求取功名,最終讓他實現了古代讀書人最高的追求——光祖耀宗。而她和自己的兒子始終過著清貧節儉的生活,這說明什么?說明喬女為孟生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仁義而不是利益,在她撫養孟生兒子的過程當中,她不取孟生家的一文錢給自己的兒子用,她遵守的是君子的行為規范,她對孟生的兒子完全出于道義,和孟生完全是君子之交啊!
喬女死后,孟生的兒子想把她和孟生合葬,她托自己兒子之口斷然反對,這又體現出她對孟生完全出于大義,而非私人情感。君子所作所為要名正言順,她用自己的行為完成了對孟生知遇之恩的報達,完成了自己的君子人格。
上一篇:一個壞女人,毀人家七代人
下一篇:不要相信流行小說中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