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元代雜劇與南戲·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節選)
馬致遠
第三折 昭君出塞
(番使擁旦上,奏胡樂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從選入宮中,被毛延壽將美人圖點破,送入冷宮。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獻與番王形像。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 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這一去,胡地風霜,怎生消受也! 自古道: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駕引文武內官上,云) 今日灞橋餞送明妃。卻早來到也。(唱)
【雙調·新水令】錦貂裘生改盡漢宮妝,我則索看昭君畫圖模樣。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本是對金殿鴛鴦; 分飛翼,怎承望!(云) 您文武百官計議,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駐馬聽】宰相每商量,大國使還朝多賜賞。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涼,共那灞橋流水添惆悵。偏您不斷腸,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馬科) (與旦打悲科) (駕云) 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杯酒。(唱)
【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
(番使云) 請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駕唱)
【落梅風】可憐俺別離重。你好是歸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臺上。回頭兒卻纔魂夢里想。便休題貴人多忘。
(旦云) 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詩云) 正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 (駕唱)
【殿前歡】則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
(番使云) 請娘娘行罷,臣等來多時了也。(駕云) 罷罷罷,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別科,駕云) 我那里是大漢皇帝!(唱)
【雁兒落】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那里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
(尚書云) 陛下不必掛念。(駕唱)
【得勝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 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尚書云) 陛下,咱回朝去罷。(駕唱)
【川撥棹】怕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你管燮理陰陽,掌握朝綱,治國安邦,展土開疆; 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恁春風畫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書云) 陛下不必苦死留他,著他去了罷。(駕唱)
【七弟兄】說甚么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梅花酒】呀! 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 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 過宮墻,繞回廊; 繞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黃; 月昏黃,夜生涼; 夜生涼,泣寒螀; 泣寒螀,綠紗窗; 綠紗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 不思量,除是鐵心腸;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里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尚書云) 陛下回鑾罷,娘娘去遠了也。(駕唱)
【鴛鴦煞】我煞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伙編修講。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風光? 唱道亻寧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喨,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里響。(下)
(番王引部落擁昭君上,云) 今日漢朝不棄舊盟,將王昭君與俺番家和親。我將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坐我正宮。兩國息兵,多少是好。眾將士傳下號令,大眾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 (旦問云)這里甚地面了? (番使云) 這是黑江,番漢交界去處; 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旦云) 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澆奠,辭了漢家,長行去罷。(做奠酒科,云) 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做跳江科) (番王驚救不及,嘆科,云) 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罷罷罷,就葬在此江邊,號為青冢者。我想來,人也死了,枉與漢朝結下這般仇隙,都是毛延壽那廝搬弄出來的。把都兒,將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我依舊與漢朝結和,永為甥舅,卻不是好? (詩云) 則為他丹青畫誤了昭君,背漢主暗地私奔;將美人圖又來哄我,要索取出塞和親。豈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見消魂。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 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下]
本劇選自明臧晉叔編《元曲選》。
《漢宮秋》全稱《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是馬致遠最有成就之劇作,《元曲選》把它列為“元曲百種”之冠,是一部歷代傳誦和搬演的歷史名劇,為“元代四大悲劇”之一。
以下分別略述幾個問題:
一、《漢宮秋》故事梗概及各折主要內容
這個劇本寫大家熟知的“昭君和番”的故事。它的大體情節是這樣的(劇中主角男性漢元帝,屬于“末本”)——
漢元帝(系劉邦七世孫劉洵之子劉奭)時,中大夫、宮廷畫師毛延壽,見元帝感到“后宮寂寞”,竭力慫恿挑選天下“室女”(未婚閨女),以充后宮。元帝感到“甚合朕意”,即封他為“選擇使”,到各地去刷選。這就是本劇“楔子”的內容。
毛延壽到全國各地選了九十九名“室女”,最后在秭歸縣(今湖北西部之“成都秭歸”,原屬蜀中,故稱)選中王嬙。她字昭君,為農家之女,但她長得光彩照人,真乃天下絕色。毛延壽要昭君父親送給一百兩黃金,就可選為“第一美人”。因為農家沒有這個能力,沒送黃金。畫師毛延壽于是趁在畫圖形時加以暗害,即在昭君畫像上點出一些破綻,壞她的美容。因此,昭君入宮后就退居永巷,打入冷宮,根本見不到君王,別說受寵了。可是,無書不巧,恰恰有一天,正當昭君為了消遣彈著琵琶時,漢元帝到后宮巡幸偶然聽見,尋蹤而至得見了昭君,才發現她原是一位天姿絕色的美女,于是,封她為“明妃”。此后,昭君獲得元帝的異常寵愛,并揭穿了毛延壽的奸謀。這是本劇第一折的內容。
毛延壽的詭計因昭君得寵而敗露了。他畏罪帶著“美人圖”潛逃至匈奴,并獻計說服番王侵犯漢邊境,向漢元帝指名索要昭君。在番兵壓境時,漢朝滿朝文武束手無策,個個像是“似箭穿著雁口,沒個人敢咳嗽”,只是一股勁地連勸帶壓地要元帝答應這個無理要求。而這時元帝正同昭君“恩愛異常”,因而罵他們“滿朝中都做了毛延壽”,表示很惱怒;但在強敵面前,在朝臣勸誘之下,舍此也別無他路。正在這個進退維谷之際,王昭君毅然以國家安危為重,情愿犧牲自己而去和番,以息刀兵。這是本劇第二折內容。
第二天,元帝雖然親自來到灞橋為昭君出塞餞別,但心里十分悲傷,矛盾情緒無法排解:既恨文武百官不敢出頭為朕分憂,又怕敵人勢力強大,自己丟掉江山;既舍不得心愛的明妃出塞,又不得不忍痛割愛讓送給敵人。這就是這場“餞別出塞”的沉重凄哀氣氛。昭君離漢,當走到邊境時,她早下定以生命報國之志終于實現了:她舉酒南望祭奠后,立即躍身黑江而亡。番王為她這一壯烈行為所感動,決定將叛賊毛延壽送還漢朝治罪,以修和好。這是本劇第三折的內容。
在一個秋夜里,漢元帝深居宮中,聞孤雁哀鳴,引起對昭君的無限思念。夢中短暫的相會,更增添了愁緒。最后,匈奴派使者送毛延壽來漢講和,元帝即將這個逆賊斬首祭奠昭君。這場悲劇于是結束了。這是本劇最后一折即第四折內容。
二、具體選講第三折《昭君出塞》
從上述全劇情節介紹中知道,第三折是一折點明主題和具有精湛藝術的“重頭戲”,也是《漢宮秋》劇情發展的高潮。因此,重點選讀這一折是很有意義的。
這折戲,主要描寫“昭君出塞”的過程,其中含有以下兩層意思:一是元帝灞橋餞別,昭君留衣出塞;二是南奠沉江,單于禮葬,送賊還漢。
第一層:元帝灞橋餞別,昭君留衣出塞
自從王昭君在緊要關頭決定自己出塞和番之后,在這一折里,首先由番使簇擁著明妃娘娘上場,并奏著胡樂。明妃說: “妾身王昭君,自從選入宮中,被毛延壽將美人圖點破,送入冷宮,甫能得蒙恩幸(剛得到君王的寵愛),又被他獻與番王形像(指美人圖)。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 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這一去,胡地(指塞北匈奴居住地帶),風霜怎生消受也! (怎么吃得消喲!) 自古道: “紅顏勝人(美人) 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這是作者引用了宋人歐陽修《再和明妃曲》一詩中的最后兩句。它的意思是說,自古美人生來多薄命,不要怨天尤人,應當怨自己命苦(有點“女人禍水”論味道)。
接著,漢元帝率朝中文武官員和內侍們趕來,說: “今日灞橋餞別送明妃,卻早來到也。”
下邊是元帝唱的第一支曲——
【雙調·新水令】錦貂裘生(勉強) 改盡漢宮妝,我則索(只得) 看昭君畫圖模樣。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此用元詩人元淮《昭君出塞》詩句,意是說舊恩短、新恨長。“金勒”,即馬籠頭。此借“短勒”、“長鞭”作喻) 本是對金殿鴛鴦; 分飛翼,怎承望(指望)! 元帝唱罷 【新水令】,對著百官說: “您文武百官計議,怎生(含有務必設法之義) 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說完,接著唱了一支【駐馬聽】 曲——
宰相每商量,大國使還朝多賜賞。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涼,共那灞橋流水添惆悵。偏您不斷腸,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這支曲辭疑難字詞較多,先在以下加以集中詮釋——
大國使與悒怏——大國使,指國家使臣。(悒怏(yì yàng邑央),憂郁、不樂之狀。
小家兒出外也搖裝——意即平民百姓,也有“搖裝”送行的習俗,何況帝妃遠別呢,更應當餞行送別。搖裝,也作“遙裝”或“遙妝”。這是我國自南北朝至明代一直流傳的習俗。遠行者在離家前,擇一吉日先期出門,舉行餞別儀式,親友送至江邊,被送者上船,一會兒,又折回來,另日正式出發。
尚兀自與渭城衰柳與灞橋流水——尚,還也;兀自,也有“還”意。這是同義詞迭用,即“還有那”。渭城衰柳,用王維《渭城曲》之意;渭城,在今咸陽東。灞橋,指灞水,是渭河的支流,今西安市之東。這二句是借“衰柳”與“流水”抒發自己心情。
偏您不斷腸——獨有你這些人,指投降派官員,對昭君出塞一點也不難過。撮在琵琶上——撮,聚集。琵琶上,指昭君與元帝初見時琵琶聲。這里,仍化用元淮詩《昭君出塞》“一天怨在琵琶上,試倩征鴻問漢皇”之句意。
在這兩支曲中,元帝對這位勇于承擔國家災難的具有剛毅品質的明妃出塞,是十分愛戀與惋惜的。但是,這樣一對“金殿鴛鴦”卻被拆散了,那又是為什么呢?
這是全劇的癥結所在。試想一個堂堂的漢朝天子,連自己一個寵妃也保不住,還能保護百姓?可見作為一國之主的元帝是何等的無能!何等的卑怯! 這時元帝下了御馬與昭君悲傷地相對,(“打悲”,作悲傷的樣子。此處作為科范的“打”,作為“做”解),跟侍從們說:“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盃(同“杯”)酒”。元帝酙上一杯送別酒對著昭君情意纏綿地唱道——
【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此處指《陽關曲》的曲調,藉以喻別離之情) 休輕放(請昭君出塞后不要忘記舊情),俺咫尺如天樣(是說彼此雖近在咫尺,卻似天淵之距,極言惜別之情),慢慢的(地) 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且休問劣了宮商(劣,此作“低下”或“敗壞”解;宮商,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征、羽”的簡稱,此指腔調),您則與我半句兒(不多幾句) 俄延著唱。
這曲最后兩句曲辭是說:請你不要管他是否荒腔走板,音調不協,你也和著唱它幾句,以便稍稍拖延一些辰光,可以多待會兒。
人總是這樣的,越是別離在即,越感到依依不舍。元帝與昭君何嘗不是如此。但番使卻在催促著起程。說: “請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這就更加激起了元帝的惜別之情。于是,又唱了一曲【落梅風】——
可憐俺別離重。你好是歸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臺上(李陵,漢代名將,兵敗降了匈奴。李陵臺在元代上京,即今內蒙波羅城),回頭兒卻才魂夢里想。便休題(同“提”) 貴人多忘。
開始,元帝還懷有一線希望,用餞別拖延一點時間,以便與愛妃多挨些時光。但是,這可憐的一線希望,也為番使“催促早行”聲所粉碎,破滅了。元帝心頭無限惆悵,真是柔腸寸斷。昭君也沒奈何地把自己的漢裝換上了胡服,并將漢家衣服留下,深情地對元帝說: “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 并隨即念了四句詩: “正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
這四句詩,原是一種“集唐體”(明清盛行),即將前人的詩句摘上幾句集成一首詩。此詩的前二句為李白《王昭君》五絕的后二句;此詩的后二句,乃宋人陳師道《妾薄命》五古中的二句詩,雖然只有二十個字,卻是語短情深意長,進一步刻畫了昭君忠貞亮節的光輝形象。元帝又唱了一支【殿前歡】曲——
則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疑當年昭君因冷遇所居住的永巷——禁錮宮女之地),猛到椒房(皇后居住之處,用椒和泥涂墻,故稱),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即陡的,突然) 又橫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 (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其投降,武不屈,即禁放北海牧羊,十九年后才得返漢)?
當元帝見昭君留下漢家衣裝時,就勾起了往日的回憶和對今后的想念;退居永巷時的冷落,進了椒房后的歡娛;對鏡理妝的倩影,昭君那股“風流相”,統統浮現在心頭。可是,現在她出塞了,何時能歸來呢?番使再也不耐煩了,于是說:“請娘娘行 (走) 罷,臣等來多時了也。” 元帝見此情景,只得說: “罷罷罷,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 沒奈何作了告別。最后,又說了一句自我責備的話: “我哪里是大漢皇帝!”
堂堂帝王連一個小妾也保護不了,確實愧稱“大漢皇帝”!
這時,元帝的心境是難以平復的:在理智上,早知娘娘出塞是無可挽回之事;但在感情上,卻怎么也割斷不了對昭君的愛戀之情。于是,只得遷怒于人,大聲斥責起周圍文武官員來了。他唱道——
【雁兒落】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全不見守玉關(指玉門關) 征西將。那里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保親”、“送女客”,均是宋、元時婚禮中對送親者的一種稱呼。女子出嫁時,由親戚一人陪送至夫家,叫“送女客”)。
這幾句曲辭是說,我現在正處于“項羽別姬”那樣的困境,但在我身邊不見有歷史上的李左車和蕭何那樣既有謀略又勇于任事的良臣名將。這里,提到的李、蕭做媒送親之事,史書上并無記載,之所以這樣說,不外乎是元帝藉以諷刺朝中文武大臣而已,斥他們除了保親、送女客之外,別無用處。這時,尚書令五鹿充宗在旁不僅不能為天子分憂,反而毫不介意地勸說:“陛下不必掛念。”于是,更激起了元帝的憤怒,唱罵得更厲害了——
【得勝令】他去也不沙(不是那) 架海紫金梁(元雜劇,常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來喻重臣名將),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此用了東漢宋弘不肯休棄前妻的典故),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今日央及(央求) 煞(即“索” ,“要”的意思) 娘娘,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五鹿充宗又勸元帝說: “陛下,咱回朝去罷。”
元帝置之不理。繼續既自嘲又訓人地唱著——
【川撥棹】怕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放絲韁”、“鞭敲金鐙”是元代習俗,形容勝利歸來的氣概。雜劇常用“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回”)。你管燮理陰陽(燮理,調理。古代特指大臣輔佐天子治理國事),掌握朝綱,治國安邦,展土開疆;假若俺高皇(帝自稱),差你個梅香(元戲曲對婢女的通稱)。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恁春風畫堂(意指舒適高雅的處所),我便官封你一字王(遼、元之際的最高爵位,不一定專指)。
這時,元帝對朝臣們平時以賢臣名將自居,而國難當頭卻貪生怕死,不管是文是武,均只能用“娘娘和番”以息邊患,并用來保全自己富貴的行徑,是十分急恨的,也十分悲傷。所以,在這段曲辭中,首先指出:你們迫不及待地想搞什么“放絲韁”、“鞭敲金鐙”來表示什么得勝回朝似的。可是,我們把一個柔弱女子送番邦和親,也算得什么勝利嗎?有什么“鞭敲金鐙響”的理由呢?這兩個反問,既含有譴責(對群臣的無用)又有自嘲(對自己的無能)的很有意思的發問。為下邊進一步對群臣們的諷刺作鋪墊。你們都是輔國理政的重臣名將,如果我差遣你家一個婢女也像昭君那樣背井離鄉,經霜歷雪,如能不留戀自己的富麗高雅的住家,那我給你一個最高爵位的封賞! 這是一個多么有風趣,又是多么辛辣的諷刺!
這時,權奸太監石顯黨羽五鹿充宗,似乎有點按捺不住了,不免動了一點聲色,提高了嗓門說: “陛下不必苦死留他,著他去了罷。”
于是,元帝與明妃終于分手,讓昭君同番使啟程走了。
以上就是本折的元帝餞別,昭君出塞。
下邊是昭君走后,著重描寫元帝在準備回宮時的那種無可奈何、觸目傷懷的情景。作者一連用了【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鴛鴦煞】等幾支曲子,將元帝復雜的心理狀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與觀眾面前。
你聽,元帝首唱的一支曲——
【七弟兄】 “說甚么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 (襯字,無義,一說是蒙古語譯音,是“天哪”之類驚詫詞),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 那堪這散風雪旌節(此指番邦接迎明妃的儀仗) 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在曲辭中,元帝首先表示不同意大臣們“勸君割愛”之論,同時對辭去的昭君表明極度的思念。并且死死盯住她北去的方向:見到了她臨走時的回顧,見到了拂散風雪的旌節儀仗的陰影,還聽到震動關山的角鼓聲聲。
接唱【梅花酒】一曲——
呀! 俺向著這迥野(廣闊原野) 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迎霜兔”是元人慣用的一個詞。意指寒意襲來) 犬褪得毛蒼,人搠(刺、打) 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干糧),打獵起圍場(起,拆也,撤去了打獵的圍場)。他(她) 他他,傷心辭漢主; 我我我,攜手上河梁(語出《李少卿與蘇武詩》,表示惜別之意)。他部從(隨行人員) 入窮荒,我鑾輿(帝王之座車) 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 過宮墻,繞回廊; 繞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黃; 月昏黃,夜生涼; 夜生涼,泣寒螀(jiāng江,蟬的一種,似蟬而小,青赤色); 泣寒螀,綠紗窗; 綠紗窗,不思量!
緊接著,又唱了【收江南】一曲——
呀! 不思量,除是鐵心腸;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宮名,一般在后宮中心地帶,為皇后所居,皇帝常去之處),我那里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套用蘇軾《海棠》詩句)。
正當元帝如癡似醉地凝思著王昭君之時,尚書猛叫了一聲: “陛下回鑾罷,娘娘去遠了也。”
元帝愛理不理地唱完了最后一支曲——
【鴛鴦煞】我煞(只要) 大臣行(那里) 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伙編修(掌管國史編修之官) 講。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風光?唱道佇立多時,徘徊半晌,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猶言“那”,兀語助) 載離恨的氈車(是少數民族后妃所乘之車。因以錦緣青氈作車蓋,故稱) 半坡里響。(下)
以上幾段唱辭,歷來受人激賞。《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的編者認為:【七弟兄】以下三曲,先寫別離場景的悲涼,字字著色,語語生情;至“鑾輿返咸陽”以下,以首尾相接,回環相生的迭句,抒發別后凄涼的想象,節促音哀,沉痛欲絕。的確寫得動人心弦,特別是文字描寫同音樂節奏相配非常巧妙和諧。馬致遠于此很擅長,利用【雙調】的“健捷激裊”的基調,加上運用了【梅花酒】、【收江南】等曲牌的急節促拍的旋律,把元帝失去愛妃王昭君后的那種難分難舍、精神恍惚、激厲凄楚的內心世界描畫得淋漓盡致,使人們隨著它那急切的節拍,一句一轉、愈轉愈深地進入一個富有詩意而寂寥悲涼的藝術境界——
請看,夕陽慘淡地照著枯黃的草原,深秋大地是那么荒涼:王昭君呵,隨著那些兔、犬、車、馬越走越遠了,不見蹤影了,展現面前的只是一片無垠的莽莽曠野。元帝這時的心境正如這片曠野空蕩蕩地深感凄楚。心里想著的是——
回宮的車駕悠悠晃晃地拉著他返回咸陽宮中。彎來繞去、繞去又彎來,不知花了多少時間,走過了宮墻,繞完了回廊,忽然來到了往日同昭君歡會的地方。哎喲! 這里秋夜的涼風吹透了紗窗,慘淡月色照映著空房,凄清的宮苑里傳出一聲聲既斷又續的寒蟬的哀鳴。多寂寞呵,真空虛! 多空虛呵,多寂寞! 明妃一走呵,帶走了一切! 她在哪里?她在何方?元帝陷入了沉思。
猛然間,耳邊響起了一個聲音:“陛下回宮吧!”這才把如癡似呆的元帝從迷離恍惚中拉了出來。呵!原來還在這個惹人心碎魂散的鬼地方! 上述種種,都不過是一場令人惆悵的迷夢! 突然間,從遠方傳來了聲聲嘹喨的鴻雁鳴聲,還依稀聞見遠處山谷間激蕩著車輪碾地的回響。呵呵! 可惱呀可嘆! 我的明妃喲,再也見不到了! 再也見不到了!
這原是元帝的哀嘆,卻也是一個難測的預卜。那么,王昭君此去的前途究竟如何呢?請看本折戲的下一層內容——
第二層:南奠沉江,送賊還漢
此時,匈奴王呼韓耶單于帶著部落和王昭君在北去的途中。單于高興地說: “今日漢朝不棄舊盟,將王昭君與俺番家和親。我將昭君封為寧胡閼氏(yān zhī煙支,漢時匈奴單于之妻的稱號,相當于漢人之皇后),坐我正宮。兩國息兵,多少是好。眾將士傳下號令,大眾起行,望北而去。”
走了多時,王昭君問左右說: “這里甚地面了?” 番使答說: “這是黑江,番漢交界去處。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 昭君見已到了國境線了,便胸有成竹地向番王提出: “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澆奠,辭了漢家,長行去罷!” 昭君即將酒往南地澆灑,以作奠祭。然后,口中一邊說著: “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已經完了),尚待來生也!” 身子一邊朝黑江水中一躍,結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這時,呼韓耶單于大吃一驚,趕忙去救,已經晚矣,長嘆一聲:“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罷罷罷,就葬在此江邊,號為青冢(王昭君墓,因墓上長滿青草,故名,墓址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之南。據傳深秋季節,草木皆枯,唯昭君墓上墳草青蘢) 者。”
番王禮葬了昭君之后說: “我想來,人也死了,枉與漢朝結下這般仇隙,都是毛延壽那廝搬弄出來的。” 并對把都兒(蒙語譯音,意為“勇士”,在雜劇中,多指武士、將士和兵卒之稱呼),下了命令: “將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 并說: “我依舊與漢朝結和,永為甥舅,卻不是好?” 最后,他念了一首下場詩——
則為他丹青畫誤了昭君,背漢主暗地私奔;
將美人圖又來哄我,要索取出塞和親。
豈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見消魂。
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
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 (砍頭),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下]
就這樣結束了全劇第三折戲,接下去是第四折內容,是本劇的最后一場戲,以悲劇收場。
讀完《漢宮秋》,不論從題材、題旨上看,或者從編寫技藝上看,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犖犖者有三:
一、在題材與主旨上:以歷史事件為題材,又超越歷史事實
“昭君出塞和親”的事實,發生于西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正史《漢書》和《后漢書》均有記載,大意說:王昭君,字嬙,南郡人也。西漢元帝時之宮女,“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匈奴呼韓耶單于來漢朝求婚。昭君由于不滿宮庭生活,自愿請行。臨行時,她著意打扮,“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入匈之后,封為“寧胡閼氏”,生有二子。及呼韓耶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從胡俗,復為后單于的閼氏,又生了二女。后來,昭君兒子在匈奴統治者權力斗爭中死去。
這是“昭君和番”故事的原型。
但是,這個故事,在長期流傳中,不斷地發展了故事情節,同時也改換了主題。比如:
在晉代,由葛洪撰寫的《西京雜記》中,于昭君故事上增添了畫師索賄的情節。
在敦煌所藏的《王昭君變文》中,說昭君因思鄉心切,終于郁郁成疾,最后病故。漢朝派使節前往吊唁祭祀。
在明清時代,“昭君戲”,也很盛行。其中著名的有:明代陳與郊的《昭君出塞》、無名氏《和戎記》、《青冢記》;清代又有薛旦《昭君夢》、尤侗的《吊琵琶》和周文泉《琵琶語》等。
這些戲曲的故事情節,往往與歷史事實有所出入,主旨也各有不同。但都遠遠不如馬致遠的《漢宮秋》。
在元雜劇《漢宮秋》之中,雖然基本事實,大體不變,但其情節與主題卻有不小的變動。它要表現的題旨是清楚的,即:借漢元帝同王昭君的生離死別,歌頌真摯的愛情,并著重表現昭君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同時,也通過“番漢對立”的安排,巧妙地反映了漢朝統治集團內部腐敗無能和國力衰微,從而抒發作者自己在外族統治下的亡國之痛。這不僅在元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有其現實意義,而在一般歷史條件下,也不無積極作用。
如果對照故事原型,《漢宮秋》情節變動也很大。元帝成為“末本”雜劇的第一主角。塑造為一個十分珍惜愛情的君王,而女主角昭君即成為可愛、可敬的愛國婦女;而毛延壽不是一般畫工,而是朝廷的中大夫畫師,被寫成叛國的逆賊,這正同途中投江殉節的王昭君成了鮮明對照。
馬致遠為什么對這個故事,要作如此之大的改動呢?這大概是由于他歷經金、宋、元幾次改朝換代,深受民族壓迫和動亂的苦難之故。實際上,《漢宮秋》是作者民族情緒的一種曲折反映。它通過主人公漢元帝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慨嘆,以及元帝對明妃的深切關注,讓作者更好地促使本劇既定主旨的實現。這是一部離漢代的歷史真實較遠的“昭君出塞”戲劇。但是,它卻真正表現了金元、宋元之際具有更富贍的歷史內容的藝術真實。
二、在細節描寫上:緊針密線,前后照應
此劇在整個情節結構上,沒有什么顯著的特色,但在若干細節描述上是有其值得注意的成就。它已成為整個劇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以“琵琶”為貫串全劇的一條重要線索。比如:
在劇情開展之前,先寫下了:“車碾殘花,玉人月下吹蕭罷,未遇宮娃,是幾度添白發”。這為“琵琶”的出現下了鋪墊,為劇情發展作了準備。接著,實寫了“琵琶”聲,元帝于是尋聲而得見王昭君。全劇的劇情從此展開。
到了寵幸之后,元帝用玩笑口吻帶出了“撥琵琶”之事,與前文呼應:“你是必消聲兒接駕,我則怕六宮人攀倒撥琵琶。”
后來,決定送昭君和番,又提到:“琵琶聲斷黑江秋”。
當與昭君餞別時,“偏您不斷腸,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劇中就是這樣地把初見時的紀念物“琵琶”,作為全劇劇情展開的一條重要線索,編織了全劇并使之善始善終。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細節:雁聲。它在劇本題目正名中就出現了:“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此后,在每折戲中都寫到了它。第二折寫到“盼得一雁橫秋”;第三折,又寫著“猛聽的塞雁南翔;”第四折,才為它作了著重描寫,以與劇本“正名”相呼應。可以說,作者對“雁聲”這個細節,也作了苦心經營的。他以“雁聲”表現了漢元帝的無限愁懷,也以“雁聲”吐出了當時整個時代的無限哀怨。
三、在曲辭經營上:有氣勢、有文采,韻味雋長
在這個劇本若干曲辭的撰寫是經過苦心孤詣經營的。劇本面世后最受人們稱許的是第三折的幾支曲辭的描寫,如【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鴛鴦煞】等,其中最突出的是【梅花酒】曲牌。劇作家巧妙選擇了適合劇情音樂曲調,并使用變格手段,采取修辭學上的“頂真”接字法。它在【梅花酒】曲牌字數正格的基礎上加以變化,首尾都增了句子,又把末尾六字句,頓成兩個三字句,并且在前后句的遣字上,用了“頂真法”,造成重迭回環的句式,從而增強了唱辭的表現力和音樂感,讀來回腸蕩氣,余音裊裊,回味無窮。其實,全劇中的若干曲辭都似一首首杰出的抒情詩。
《漢宮秋》原不是以情節取勝的悲劇,它的戲劇沖突,在第二折中基本解決了,第三折在解決沖突來說,只是一個重要的尾聲。但我國的戲曲觀眾歷來不以矛盾解決為滿足,還要聽聽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那樣凄婉清麗的曲子,以及第四折為元帝失偶之后所設計的整套抒情唱段。元代雜劇本來就是吸收了唐詩鏗鏘的音律、宋詞悠揚的樂調和匯合人物與情節而镕鑄成為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再加上馬致遠又是著名的“文采派”散曲家。因此,《漢宮秋》的曲辭,“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長把外界景物的描繪同人物內心感情的抒發融為一體,因景生情,以情化景,兼以音樂導引,觀眾便如入幻境,陶醉其間,獲得奇妙的藝術享受。”(見《中國十大悲劇集》后記)
附圖六十九:
馬致遠
上一篇:中國古典戲曲·元代雜劇與南戲·高明·琵琶記(節選)
下一篇: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唐傳奇與宋明話本·李朝威·碾玉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