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外部關系論·唐詩與藝術文化·民族與國際交往中的唐詩
海東國日本為大,服圣人之訓,有君子之風。正朔本乎夏時,衣裳同乎漢制,歷歲方達,繼舊好于行人,滔天無涯,貢方物于天子,同儀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觀,不居蠻夷之邸。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彼以好來,廢關彌禁,上敷文教,虛至實歸,故人民雜居,往來如市。晁司馬結發游圣,負笈辭親,問禮于老聃,學詩于子夏。魯借車馬,孔丘遂適于宗周; 鄭獻縞衣,季札始通于上國。名成太學,官至客卿。必齊之姜,不歸娶于高國; 在楚猶晉,亦何獨于由余? 游宦三年,愿以君羹遺母; 不居一國,欲其晝錦還鄉。莊舃既顯而思歸,關羽報恩而終去。(王維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序》)
(岑參詩) 每一篇絕筆,則人工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杜確 《岑嘉州集序》)
(白居易詩) 雞林賈人求市頗切,自云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一篇,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自有篇章以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元稹 《白氏長慶集序》)
集有王本……其日本、暹羅諸國及兩京人家傳寫者,不在此記。(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后序》)
(元稹詩) 自六宮兩都八方至南蠻東夷,皆寫傳之,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于珠玉。(白居易 《河南元公墓志銘》)
(日本國) 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上元中,擢衡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 《舊唐書·日本列傳》)
大中四年,進士馮涓登第,榜中文譽最高。是歲新羅國起樓,厚赍金帛,奏請撰記,時人榮之。(孫光憲 《北夢瑣言》 卷三)
唐南蠻侵軼西川。…… (僖宗) 乃許降公主。蠻王以連姻大國,喜幸逾常,因命宰相趙隆眉、楊奇鯤、殷義宗來朝行在,且迎公主。高太尉自淮海飛章云:“南蠻心膂,唯此數人,請止而鴆之。”迄僖宗還京,南方無虞,用高公之策也。楊奇鯤輩皆有詞藻,途中詩云:“風里浪花吹又白; 雨中嵐色洗還青。江鷗聚處窗前見,林狖啼時枕上聽。此際自然無限趣,王程不敢暫留停。”詞甚清美也。(同上書卷一一)
倭國遣使入朝,自陳國人愿得蕭夫子為師者,中書舍人張漸等諫不可而止。(新唐書·蕭穎士傳》)
景龍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萊宮,御大明殿,會吐蕃騎馬之戲,因重為柏梁體聯句。帝曰:“大明御寓臨萬方。”皇后曰:“愿慚內政翊陶唐。”長寧公主曰:“鸞鳴鳳舞向平陽。”安樂公主曰:“秦樓魯館沐恩光。”太平公主曰:“無心為子輒求郎。”溫王重茂曰:“雄才七歲謝陳王。”上官昭容曰:“當熊讓輦愧前芳。”吏部侍郎崔湜曰:“再司銓管恩可忘?”著作郎鄭愔曰:“文江學海思濟航。”考功員外郎武平一曰:“萬邦考績臣所詳。”著作郎閻朝隱曰:“著作不休出中腸。”時上疑御史大夫竇從一、將作大匠宗晉卿素不屬文,未即令續。二人固請,許之。從一曰:“權豪屏跡肅嚴霜。”晉卿曰:“鑄鼎開岳造明堂。”此外遺忘。時吐蕃舍人明悉獵請,令授筆與之,曰:“玉醴由來獻壽觴。”上大悅,賜與衣服。(計有功 《唐詩紀事》卷一)
金地藏,新羅國王子也,至德初,落發航海,隱于池之九華山。《送童子下山》 詩云:“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同上書卷七三)
太宗立新羅主善德妹真德為王。永徽元年,真德大破百濟之眾,遣其弟法敏以聞。真德乃織綿作五言《太平頌》 以獻之。其詞曰:“大唐開洪業,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繼百王。統天崇雨施,理物體含章。深仁諧日月,撫運送陶唐。幡旗何赫赫,鉦鼓有锽锽。外夷違命者,翦覆被天殃。淳風凝幽顯,遐邇競呈祥。四時和玉燭,七耀巡萬方。維岳降宰輔,維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昭我皇家唐。”帝嘉之。(同上書卷八○)
雄州安撫都監稱宣事云:“虜中好樂天詩”。聞虜有詩云:“樂天詩集是吾師。” (李頎 《古今詩話》)
高麗使過海,有詩云:“水鳥浮還沒,山云斷復連。”賈島詐為梢人,聯下句云:“棹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麗使嘉嘆久之,自此不復言詩。(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五引 《今是堂手錄》)
布燮,長和國使人。南詔鄭氏篡蒙氏,改國號曰大長和,布燮官名其宰相也。詩二首。《思鄉作》: “瀘北行人絕,云南信未還。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山。” ( 《全唐詩》卷七三二)
長屋,日本相國也,詩一首。《繡袈裟衣緣》 (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于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同上)
王巨仁,新羅國隱士,詩一首。《憤怒詩》:“于公慟哭三年旱,鄒衍含悲五月霜。今我幽愁還似古,皇天無語但蒼蒼。”(同上)
李贊華,遼太祖長子,名倍,小字突欲。聰敏好學,嘗市書萬卷,藏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能詩畫,精技術。奔唐,明宗賜姓名,后為廢帝所害。詩一首《立木海上》:“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同上)
崔致遠,高麗人,賓貢及第,高駢淮南從事。《藝文志》有崔致遠四六一卷,《桂林筆耕》二十卷。(《全唐詩逸》卷中)
嗚呼! 菅右相者,國朝(按指日本) 詩文之冠冕也。渤海客睹其詩,謂似樂天,自書為榮。豈復右相之獨然而已矣哉?昔者國綱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學非不粹,大凡秉筆之士,皆以此 (按指《白氏文集》) 為口實。至若倭歌、俗謠、小史、雜記,暨婦人小子之書,無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殘膏剩馥,專其美于國朝,何其盛哉! (日本·那波道園《白氏文集后序》)
新羅真德女王太平詩,載于《唐詩類記》,其詩高古雄渾,比初唐諸作,可相上下。是時東方文風未盡,乙支文德外無聞焉,而女王乃爾,亦奇矣。(朝鮮·李奎報《白云小說》)
三韓自夏時,始通中國,而文獻蔑蔑無聞。隋唐以來,方有作者,如乙支之貽隋將,新羅王之獻頌唐帝,雖在簡冊,未免寂寥。……至崔致遠,入唐登第,以文章名動海內。(同上)
上一篇:唐詩·題材作法論·作法·比興
下一篇:唐詩·作家論·汪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