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坐覺蒼茫萬古意”》鑒賞
這節前邊四句是因景興感——
我懷郁塞何由開? 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詩人說,當我心情郁悶無法解脫時,趁著酒興往登城南雨花臺眺望;舉目遙望,心頭會涌上一股“萬古蒼茫”之意,都是由于遠處那片荒煙落日之景引起的。這里的城南臺,即指雨花臺,在今南京市城南聚寶山上,三國時,稱“石子岡”。相傳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于此。凡講經即見落花如雨,故名。此臺地據岡阜最高處,遙望大江,俯瞰城市,歷歷在目。
下邊八句,即放懷詠史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后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這里,先集中略釋幾個疑難辭語——
石頭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的清涼山。本為戰國楚之金陵城,孫權重修后改名為“石頭城”。六朝時,江流迫近山麓,城負山面江,南臨秦淮河口,正當交通要沖。
黃旗入洛,這里詩人用了三國吳主孫皓的典故。據《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江表傳》云:吳主孫皓因迷信“黃旗紫蓋見于東南”的童謠,就帶著王室及后宮幾千人,要去洛陽當天子,“以順天命”。結果,途中遇到大雪苦寒,士卒揚言要“倒戈”(造反)。孫皓無奈,只得返回。
鐵鎖橫江,這是用了晉軍用“火攻”戰術攻破了東吳用“鐵纜攔江”的防線的晉滅吳故事。詳見唐劉禹錫《西塞懷古》有關注釋。
前四句是說,石頭城憑借長江天塹,原認為縱然有千軍萬馬,也是很難攻克的,可是,終究被攻破了。孫皓以為青蓋入洛,是吳滅晉之吉兆,而其實,東吳卻為晉人所滅,孫主舉家西遷入洛當了“順民”。所以說“竟何祥”。鐵鎖攔江,原以為很牢固了,可最后還敗于“火攻”之下。
詩人舉了這些史實說明“天塹不可恃”,于是在后邊四句進一步說:
前三國(此單指吳國),后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等),先后都曾建都金陵,但他們都很快敗亡了,宮殿早已毀壞,長滿了雜草,一片蕭殺之氣。六朝開國君主在建都時,無不致力于割據,但最后無不一一覆滅,多少次的戰血均付諸東流,一切美夢都隨著寒潮而流走了。
這段是在上段“因景興感”的基礎上,帶著“萬古蒼茫”之思而放懷詠史的。從三國鼎立到南北朝對峙,繪聲繪色地回敘歷史往事。詩人哪里是單純地回顧,分明是在借詠史以言理。在這里,我們可以透過詩語和含蓄的形象,看到或者悟到詩人所要闡明的事理,乃是一個已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了的深刻的真理。這就是:恃天塹,敗于天塹;賴形勝,亡于形勝。這是全詩要闡述的重要“事理”,也是此詩的核心內容、題旨所在。
那么,此詩就這樣結束了嗎?沒有,詩人又在詩尾再寫了以下幾句——
上一篇:《遼金元詩歌·薩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選二)》鑒賞
下一篇:《元代散曲·喬吉·[雙調]折桂令·荊溪即事·它的格律怎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