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說唱文學·清代說唱文學研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說唱文學始被納入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以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影響最大,書中將寶卷、彈詞、鼓詞與子弟書、清代的民歌(小曲)列為專章,并給以極高的評價。其他陸續出版的專著有: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趙景深《大鼓研究》(商務印書館1936)《彈詞考證》(商務印書館1937)、陳汝衡《說書小史》(中華書局1936)及日本學者澤田瑞穗《增補寶卷の研究》(國書刊行會1975)等。更多的是發表在各種刊物上的論文,它們多已結集出版,如:阿英《小說閑談》②(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1981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陸續出版《小說二談》《三談》《四談》,并以《小說閑談》書名,出版四“談”的合編本)、傅惜華《曲藝論叢》(上雜出版社1953)、關德棟 《曲藝論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新一版)、趙景深《曲藝叢考》(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本書收入上述《大鼓研究》《彈詞考證》)、李家瑞《李家瑞通俗文學論文集》(王秋桂編,學生書局1982)、張長弓 《張長弓曲藝論集》(黃河文藝出版社1986) 及日本澤田瑞穗《中國の庶民文藝》(國書刊行會1990)等。這些前輩學者,或研究某種說唱文學形式的淵源、發展,或評論說唱文學作品,介紹新發現的資料等,奠定了清代說唱文學研究的基礎。
1958年,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論〈再生緣〉》由香港友聯圖書編譯所出版①。書中提出:“取《再生緣》之書,與陳端生個人身世之可考見者相參會,鉤稽乾隆朝史事之沉隱,玩味《再生緣》文詞之優美,然后晃若知《再生緣》實彈詞體中空前之作,而陳端生亦當日無數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并提出《再生緣》中塑造的人物孟麗君,“即其本身之寫照”。1961年,郭沫若在《光明日報》接連發表系列研究《再生緣》作者、版本等文章,有許多人也參與討論。
清代說唱文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是在1980年之后。幾部通史類著作,都對清代說唱文學有介紹,如倪鐘之《中國曲藝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王文寶 《中國俗文學發展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薛寶琨、鮑震培《中國說唱藝術史論》(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等。某些地區性的說唱文學,也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如周良對蘇州彈詞的系統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蘇州彈詞舊聞抄》(江蘇文藝出版社1983)《蘇州彈詞史話》(連載于《評彈藝術》第12—20集,1991—1996由新華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等;如葉春生《嶺南俗文學簡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對木魚書(龍舟、南音)和潮州歌冊的介紹,馬紫晨《河南曲藝史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對河南墜子、鼓子曲的研究等。《中國曲藝志》各省、市卷對各地區的源于清代(或以前)的曲種的流變、傳統曲目和演唱形態,都有較詳細的介紹。它們對研究說唱文學的歷史,提供了許多可貴的新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臺灣和大陸的學者對某些說唱文學形式進行的專題研究。臺灣學者陳錦釗1977年完成博士論文《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灣政治大學),“上編” 分別介紹取材于通俗小說、戲劇、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通俗故事等方面的子弟書三百余種,對每種作品的版本、作者和內容作了簡要介紹,更正了前人著錄的疏漏;“下編”對子弟書的淵源、作家作品、演變、影響等做了系統的研究,末章專門補正《中國俗曲總目稿》(劉復、李家瑞編)、《子弟書總目》(傅惜華編)的疏漏。1982年作者出版《快書研究》(臺灣明文書局),對源于子弟書的快書產生的背景、演唱的形態、體制、題材特色等方面作了系統研究,并在考訂文獻著錄和現存文本的基礎上,附載校點整理現存快書作品36種。此后作者又對“石派書”進行了系統研究。作者計劃最終完成對這一系列說唱文學形式的全面研究,并校點、整理出全部現存作品。
臺灣學者胡曉真將清代婦女創作彈詞定位作 “彈詞小說”,1994年完成博士論文《彈詞小說——女性的韻文小說傳統》(“Lit-erary tanci: A Woman’s Tradition of the Narrative in Verse”,美國哈佛大學),開拓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1995年后,作者陸續發表論文,對《玉川緣》《再生緣》《筆生花》等彈詞進行專題研究,進一步論述了彈詞小說與清代婦女的關系、讀者與作者的關系、創作與閱讀的過程、自傳或自我表現與主體性等問題。1988年后,作者又對清初《天雨花》和《夢影緣》等彈詞做研究,考察血緣家傳、國族關懷與終極追求的錯綜關系;通過晚清彈詞《四云亭》開展上海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女作家心靈世界與世變之際的關系; 將彈詞小說置入敘事文學重新考察,并展開中國文學史上婦女參與小說創作的研究,這不僅對清代彈詞,也對明清文化的研究有新的意義。作者的系列論文結集為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麥田出版社2003)。
臺灣學者張繼光對明清小曲的發展和作品進行了系統研究,1989年出版《〈霓裳續譜〉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年完成博士論文《明清小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大陸學者車錫倫在系統整理寶卷文獻(編纂《中國寶卷總目》),發掘有關寶卷的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寶卷的淵源、產生、發展,佛教寶卷、明清教派寶卷和清及近現代民間寶卷的演唱形態,民間寶卷的文化特征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已發表的主要論文和調查報告,大部分收入論文集《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學海出版社1997)和《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學生書局2002)中。
大陸學者盛志梅2002年完成博士論文《清代彈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上編《清代彈詞的歷史發展》,將文人創作彈詞和民間說唱彈詞的整理、改編文本,分四個時期分別介紹其發展概況和規律;下編《清代彈詞藝術散論》,就清代彈詞的雅化歷程及其文學史意義、彈詞文體的分化和案頭化的過程、女性彈詞中的女扮男裝現象和清代彈詞的江南文化特色做了探討。書末附錄作者新編的《清代彈詞編年簡目》和《彈詞總目》。
說唱文學(包括清代說唱文學) 是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確立說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僅要對各種說唱文學形式(體裁)的源流、發展、藝術特點,及其與其他與文學樣式(如小說、戲曲)的關系做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應以作品(包括作家改編、創作的作品)的整理、研究將它充實起來。清代留存的大量說唱文學文本,還提供了社會政治、民族關系、民間信仰、民俗風情、民間語文等多方面的資料,其研究的空間很大,值得積極投入。
注釋
② 此書所收,除小說研究的論文外,包括清代彈詞、子弟書、小曲等方面的論文。① 此書在中國大陸最早由朱東潤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復刊號)、第八輯連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繼之收入蔣天樞編輯整理的 《陳寅恪文集·寒柳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學術文化·清代文學與學術文化的流派性
下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清代風俗論與文論中的地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