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全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長篇小說。又名《飛龍傳》。原作者無可考。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吳璿的修訂本傳世。至于原作的成書時間、與修訂本有何不同,均無從查考。吳璿自序中說:“舊所見《飛龍傳》,視其事則虛妄無稽,閱其詞則浮泛而俚,為之刪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馴之語,間以清雋之詞,以成此編”。可略知原書風(fēng)貌。吳璿,字衡章,別號東隅逸士,從序言推知其約生于清雍正年間,江蘇人,是個不得志的讀書人。《飛龍全傳》60回,寫宋太祖趙匡胤發(fā)跡和立國的故事。小說從后漢隱帝劉承祐元年(948)寫起,到陳橋驛兵變,后周恭帝遜位,北宋立國止,前后12年間事。除趙匡胤的活動外,還記述了后周取代后漢等事跡。書中的某些主要人物、重大史跡,大體都有史實根據(jù)。作品的前半部主要取材于民間傳說和藝人的創(chuàng)作,凝聚著一定的人民性。作者雖把趙匡胤當(dāng)成“潛龍”來描寫,但客觀上卻是個俠客形象。他“喜打不平”,“最不肯受那強暴的鳥氣,遇著不合人情的,憑他三頭六臂,虎力熊心,也都不怕,總要與他拚著一遭,見了高低”。他連當(dāng)朝的皇帝也不怕,既敢于戲坐龍椅,又敢于大鬧御勾欄,以致兩次成了朝廷的“欽犯”。他三次痛打惡霸韓通,殺死土豪董達,昆明山上救下張桂英的性命,步行千里護送京娘回鄉(xiāng)……這是勞動人民借書中人物的行為,寄托他們的憎恨邪惡和渴望正義的愿望。當(dāng)然歌頌這個“開三百年基業(yè)的領(lǐng)袖,傳十八代子孫的班頭”趙匡胤,擁護“好皇帝”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飛龍全傳》對后代的文學(xué)、戲曲、曲藝有頗大影響,《送京娘》、《輸華山》、《三打陶三春》等,至今活躍在戲曲舞臺上。
本書有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孟慶錫點校本,寶文堂書店1982年裴效維校訂本。
上一篇:《顏氏家訓(xùn)》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飲冰室詩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