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金元雜劇·元雜劇·元雜劇的發展線索
(一)元雜劇的形成
元雜劇是唱念做打俱全,以唱為主、篇幅較長的戲劇形式。它的結構以一本四折為通例,以一人主唱為演唱方式,腳色主要有旦、末、凈、雜四大行當。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何時形成?諸家戲劇史、文學史多認為元雜劇是吸收了詩詞小說的特點,將金雜劇和諸宮調結合起來的產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為何在金代,已具備以上諸種因素,卻沒有形成這樣成熟的戲劇形式,而到了元代才完成這種綜合? 我們認為,是元散曲在其中起了橋梁的作用。散曲在金末已經興起,劉祁《歸潛志》卷一三引其友王飛伯語:“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今之詩在俗間俚曲也,如所謂【源土令】之類。”這些“俗間俚曲”即為散曲。散曲在元初已很興盛,大量的文人雅士如元好問、劉因,高官如劉秉忠、盧摯,少數民族作家如伯顏、不忽木等都參與了散曲的創作(見《全元散曲》),散曲成為各階層、各族人民喜愛的新詩體。而元雜劇在元初也已興盛,元初人杜仁杰的散曲《莊家不識構闌》已記載了元雜劇的演出。元雜劇的作家多為“門第卑微,職位不振”(《錄鬼簿序》)之人,與散曲作家的地位不能相比。但元散曲與元雜劇又有著天然的、密切的聯系,兩者都用套曲的形式進行演唱,兩者都有相同題材的作品,有兼擅雜劇和散曲的作家和演員。如關漢卿散曲【中呂】《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敘述《西廂記》中張生和鶯鶯的故事;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喬吉都是雜劇和散曲的雙棲名家,歌妓朱簾秀、順時秀、天然秀、賽簾秀都是擅演雜劇和散曲的佼佼者。評曲家也往往將散曲和雜劇一起評論,統稱之為 “論曲”,如燕南芝庵論曲、高安周挺齋論曲等。這說明,元雜劇的興起與散曲的興起是同步的,興起的時間就是在金末元初。元散曲在詩文等雅文學和金雜劇、諸宮調等俗文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完成了諸種因素的綜合,使元雜劇既接受唐宋傳奇、唐詩宋詞的雅文學的養料,又接受諸宮調、少數民族史詩的敘事技巧、金雜劇的表演技巧等,形成一種以唱為主、雅俗兼備的新型戲劇,從而使雜劇擺脫了在民間小打小鬧的局面,以成熟的戲劇形式進入元代主流文學的大雅之堂。
(二)元雜劇的發展線索
元雜劇的分期,有分為三期的,如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有分為兩期的,如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今依后者,以大德年間(1307左右)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是元雜劇鼎盛的時期,活動中心在京城大都,另有真定(在今河北)、東平(在今山東)、平陽(在今山西)三個雜劇活躍地區。
大都是元代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元人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城池街市》記載在鐘樓附近有段子市、皮帽市、沙剌市等,為都城的商業繁華地段,有眾多的歌樓酒館,常有歌舞戲劇演出(《析津志輯佚·古跡》)。繁榮的經濟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豐厚的經濟基礎,市民有錢去看戲,足以養活戲班和戲劇作家。大都作為文化中心,也給戲劇家和演員切磋技藝、提高創作水平提供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密切交流的機會。關漢卿與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等雜劇作家為好友;馬致遠與李時中、花李郎、紅字李二均為“元貞書會”中人,合作撰寫雜劇《黃粱夢》(均見《錄鬼簿》);關漢卿和雜劇演員朱簾秀酬唱散曲等(見《全元散曲》),都說明了大都劇壇的活躍狀況。長期在大都從事雜劇創作的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楊顯之、紀君祥等雜劇名家,尤以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聲名為著。
真定在元初受漢將史天澤的保護,經濟較為繁榮,雜劇的創作和演出也很興盛。史天澤原為金末河北永清縣擁有武裝力量的地主,后來投降蒙古,參與對金、南宋的征戰,因戰功被任命為“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①等職,駐守真定。史天澤實行護民養民政策,又熱愛文學藝術,他自己就是一名散曲家,與白樸等雜劇作家交往,其子史樟(史九散仙)則是一名雜劇作家。真定地區的雜劇作家主要有白樸、李文蔚、史九散仙、尚仲賢、戴善夫等人,而以白樸的成就為高。
東平在金末元初由東平守將嚴實所控制,后嚴實降蒙古,授“東平路行軍萬戶”。其子嚴忠濟襲父職守東平,實行文化保護政策,曾修東平廟學②。因而,金亡后,從汴京等地逃出的文人、藝人大多進入東平境內。至元初,東平已成為樂工的集訓地和輸出地。《元史·禮樂二》載:“太宗十年十一月……令各處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禮樂舊人,可并其家屬徙赴東平,令元措領之,于本路稅課所給其食。”“(中統)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鏞領東平樂工,常加督視肄習,以備朝廷之用。”③東平地區主要的雜劇作家有高文秀、李好古、張壽卿等,其中高文秀被譽為“小漢卿”,是東平籍作家中的佼佼者。
平陽地區在元初戲劇演出已很興盛,在至元、至正年間雜劇活動更為活躍。從現存的戲曲文物來看,如臨汾魏村三王廟至元二十年(1283)戲臺、臨汾王曲村東岳廟元初戲臺④,均可見元前期平陽地區雜劇演出的盛況。平陽地區前期雜劇作家主要有石君寶、李行道、孔文卿,以石君寶的劇作為佳。
元雜劇后期的活動中心在杭州。杭州在南宋時是首都,是雜劇活動的中心。在元代后期,杭州恢復了繁榮,優裕的生活條件和濃厚的文化氣息吸引了大量北方的戲劇家游歷杭州或到杭州定居,如關漢卿、白樸晚年都曾游歷杭州,寫下詠頌杭州的詞曲①;鄭光祖、喬吉則是由山西移居杭州的雜劇作家(見《錄鬼簿》)。他們與杭州籍的作家共同合作,促成了杭州雜劇的繁榮。在杭州長期生活、進行雜劇創作的作家有鄭光祖、喬吉、秦簡夫、朱凱、鐘嗣成、曾瑞、周仲彬、楊訥、金仁杰、范子安、王曄等人,以鄭光祖和喬吉的成就為高。但是,后期杭州雜劇作家雖然眾多,從總體上看,劇作質量卻不如前期作家。元雜劇在其發展的后期走向衰落。
(三)元雜劇現存的劇目的和劇本
元雜劇現存的劇目,鐘嗣成《錄鬼簿》共有471本雜劇(各種版本匯總計算)②,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著錄158種,今人莊一拂的《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則收元雜劇目543種,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收羅最豐,為737種。
元雜劇現存的劇本見于元刊本《元刊雜劇三十種》、明鈔本《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和明刊本《元曲選》等多種刊本。比較常見的是明人臧晉叔輯《元曲選》本,今人隋樹森將《元曲選》未收的大部分現存元雜劇編為《元曲選外編》,兩書共收元雜劇162種。近年王季思主編的《全元戲曲》收入以上二書的雜劇,并增加了元明之際未能確定創作年代的雜劇作品以及元雜劇的殘折、殘曲,共收元雜劇224種,殘折殘曲34種,為現存較完備的元雜劇作品集。
注釋
① 見《元史》卷一五五《史天澤傳》第3658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② 見《元史》卷一四八《嚴實傳》第3505頁、《嚴忠濟傳》第3507頁。③ 見《元史》卷六八《禮樂二》第1691—1692頁。④ 見黃竹三著《戲曲文物研究散論》第92—93頁。① 見《全元散曲》第171頁關漢卿散曲《【南呂】一枝花·杭州景》;唐圭璋編《全金元詞》第643頁白樸詞《永遇樂……游杭州西湖》,中華書局1979年版。② 見浦漢明校《新校錄鬼簿正續編》第8頁,巴蜀書社1996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小說文獻·清代通俗小說文獻·作品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兩漢文學思想·先秦文學思想·先秦文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