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刻鵠
【出典】 見“畫虎”條。
【釋義】 刻鵠為刻鵠不成尚類鶩的縮語,意為雕刻天鵝不很像,還近似于野鴨子。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在寫給其子侄的信中說:龍伯高為人敦厚謹慎、謙虛節儉、清廉而有威望,我希望你們能效法他。即使學伯高不成,猶為謹慎之士。后因用為模仿差似,學習欠工之典。
【例句】 ①少年奇志,笑功名畫虎,文章刻鵠。(毛開《念奴嬌·次韻陸務觀、韓無咎》1363)這里的“刻鵠”指模仿、模擬。意為少年時懷有奇志,把作文章只看成是簡單的模擬,不予重視。②苦無妙手畫於菟,人間雕刻真成鵠。(辛棄疾《歸朝歡·齊庵菖蒲港,皆長松茂林,獨野梅花一株,山上盛開……》1921)這里的“刻鵠”指刻鵠不成。意為人間的精雕細刻之作都未免是刻鵠不成,從而遠離真實的事物。
上一篇:典故《刻楮三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卷石》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