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救母勸善記》的主要內容,《目連救母勸善記》導讀
《目連救母勸善記》是明代傳奇劇本。簡名《目連救母》、《勸善記》,或稱 《目連記》。鄭之珍撰。《遠山堂曲品》著錄,列入“雜調”內。今存版本有:明萬歷間高石山房原刻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以影印;金陵富春堂刻本;清會文堂刻本;道光間刻本;光緒二十年 (1894)上海書局石印本; 1912年上海燮記書莊石印本; 民國初年維新書局木刻本;1919年上海馬啟新書局石印本。
鄭之珍(1518-1595)字汝席,號高石。祁門(今屬安徽)人。補邑庠生。高才不第,便抱道自娛,著作林間。喜博覽群書,善詩文,尤工詞曲。所著傳奇,除《目連救母》外,尚有 《五福記》。
目連救母故事,最早源于 《佛說盂蘭盆經》,唐代有《目連緣起》、《大目犍連冥間救母》等變文,其故事情節的發展更為完備。宋代開始搬上舞臺,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 “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元明間亦有《行孝道目連救母》雜劇。鄭氏此作就是在變文與雜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全劇體制宏偉,分為上、中、下3卷,共100出。寫善人傅相,持齋奉佛,賑濟孤貧,死后升天。其妻劉青提,受弟劉賈慫恿,遣子羅卜出外經商,自己破戒開葷,不敬神明,以狗肉饅頭齋僧。鄰人李公規勸,置之不理,羅卜歸來諫母,劉氏竟掩蓋自己的所作所為,并在后花園內對天發誓。因此遭到冥罰,死后墜入十八層地獄,經歷各種報應和災難。羅卜為救母,辭退了曹家的婚事,而曹氏女誓不改字,入庵為尼。羅卜擔經挑母(骨殖),親往西天懇求佛祖超度。一路之上,白猿為羅卜開路,過耐河橋、黑松林、升天門、寒冰池、火焰山、爛沙河,擒沙和尚,克服種種艱難困苦,才到達西天。佛祖嘉其孝行,允許皈依沙門,賜以大目犍連法號。目連下地獄尋母,遍歷十殿,百折不回。終于感動天帝,使其母子相見,合家受到封贈,升入天界。
此劇下卷《副末開場》的唱詞說: “詞華不及 《西廂》艷,但比 《西廂》孝義全。”可見這個戲的主旨在于表彰孝義、勸善懲惡。然而,在宣傳封建孝道和宗教迷信的同時,贊揚了目連執著追求的毅力,不畏艱難險的精神。所以鄭振鐸稱《目連救母勸善記》為偉大的宗教劇(見《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冊850頁)。劇中對封建社會的虛偽丑惡面目也作了一定的揭露。劇本卷帙浩繁,內容豐富駁雜,在戲曲史上極為罕見。其中不少單折,如《王婆罵雞》、《啞子背瘋》、《尼姑下山》、《拐子相邀》、《行路施金》等,都來源于民間傳說和故事,具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經過演員加工后,仍可以單獨演出。清張照參考此劇,改編為宮廷大戲《勸善金科》。《目連救母》從安徽流傳到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又融入各地的風俗民情、方言土語、雜耍技藝,更加多姿多彩,不僅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情趣,而且為研究戲曲的嬗變以及民俗學、宗教學、語言學等都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由于《目連救母》大量宣揚封建迷信、輪回報應思想,過去很少有人研究它,近年來隨著思想的開放,才開始突破“禁區”,為人們所關注。1985年10月在湖南祁陽,由湖南省戲曲研究所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編輯部聯合舉辦首次《目連救母》學術討論,并內部演出了祁劇《目連傳》,國內外為之震動。1989年4月在鄭之珍的故鄉——安徽祁門縣,1989年10月在湖南懷化地區,又先后召開學術研討會,將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于1987年8月舉辦了“目連”國際專題討論會,有中國、美國、法國、荷蘭以及臺灣的學者參加,使“目連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
參考文獻
- 1.湖南省戲曲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編輯部編:《目連戲學術座談會論文選》,內部發行,1985。
- 2.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安徽省藝術研究所等合編: 《目連戲研究文集》,內部發行,1988。
上一篇:《皮子文藪》的主要內容,《皮子文藪》導讀
下一篇:《禮記》的主要內容,《禮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