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的內容·宋代散文·宋季散文
自真德秀謝世(1235)至文天祥就義(1283),是宋文發展的最后階段。民族愛國派把宋文的發展推向了最后一個高潮,以慷慨激昂、悲壯雄勁的旋律結束了宋文發展的歷程。
民族愛國派是宋末在抗元斗爭中形成的散文流派。南宋后期,崛起于北方的蒙元貴族與南宋聯合滅金(1234)后,毀約南侵,攻陷臨安,滅亡南宋。當其時,宋末具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文人士大夫,積極參與抗元救亡斗爭,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反映歷史巨變,描述悲壯激烈的反民族侵略斗爭和轟轟烈烈的救國救亡運動,或表現嚴酷現實強烈沖擊下的失衡心態與民族情緒,以血與淚譜寫雄壯的時代悲歌,從而形成一派。文天祥、謝枋得、劉辰翁、鄭思肖、林景熙、鄧牧、謝翱、王炎午等等,都是該派重要作家。他們身歷巨變,作品或反映強烈愛國精神和崇高民族氣節,記敘艱苦卓絕的抗元歷程,歌頌不屈的民族英雄,或稱揚忠義貞操之士,筆伐投降誤國行為,痛惜宋朝傾覆,對故國表示深沉的眷戀與哀思,風格慷慨悲壯,深沉凄婉,雄勁蒼涼,沉痛感人。
文天祥精忠報國,百折不撓,平生大節,照耀今古,人所共知。其文法韓宗蘇,雄贍遒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他長于議論,廷試對策及上理宗諸書,皆持論剴直,忠肝義膽,志如鐵石,涵養深厚,氣魄雄偉。有口皆碑的《指南錄后序》自敘在抗元斗爭中出使金營與出生入死、備極艱險的經歷,表述“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的壯懷,慷慨昂揚,雄壯感憤而無凄傷;其《正氣歌序》敘述押送大都,被囚土室,“以孱弱俯仰其間”二年而無恙,獄中惡劣環境反襯其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堅毅頑強的意志,語言凝練勁健,聲韻鏗鏘;都是廣為傳誦的名篇。
謝枋得于元軍攻破臨安后,在弋陽組織軍民抗元。宋亡后,堅持民族氣節,拒絕仕元,絕食而亡。其《疊山集》人稱“一字一語悉忠者之所發”,而文章瑰麗,高邁奇絕,汪洋演迤,自成一家。膾炙人口的《卻聘書》凜然正氣,典贍雄壯。《與李養吾書》認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極,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在我輩人承當。”語直氣壯,意志堅定。《過稼軒墓》表彰辛棄疾精忠愛國,感人至深。謝氏尊韓柳而崇歐蘇,認為“歐、蘇起遐方辟壤,以古道自任,發為辭華,經天緯地,天下學者皆知所宗,隱然挈宋治于兩漢之上”(《與楊石溪書》)。所編《文章規范》選文69篇,精心批點韓愈散文多達31篇、歐陽修16篇。
劉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抗元,宋亡不仕,撰《古心文山贊》《文文山先生像贊》,頌揚文天祥忠義愛國。他推崇歐陽修、蘇軾,主張自然流暢,專學其氣勢章法,直溯莊子,《須溪集》散文多奇詭縱橫,深入莊子化境,寄托遙深。劉氏最擅作記,《善寂大城記》談佛老,《核山靜見記》談性理,《豈畦介庵》談事變,都堪稱佳制。劉氏為南宋評點大家,《班馬異同評》等,被視為“枕珍帳秘”。
鄭思肖忠義孤憤,散文“熱血時拋,忠肝欲碎”(張國維《宋鄭所南先生心史序》)。所著《心史》,自稱“實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旨意深遠。《文丞相序》記述文天祥愛國言行,《大義略述》乃慘痛的宋亡史。《一愚說》《一是居士傳》或以理趣勝,或以性情稱,無不簡潔凝練,寓意深刻。
鄧牧“讀莊列悟文法,下筆追古作者”(《洞霄宮圖志·鄧文行先生傳》),其散文風格與劉辰翁相近,最擅記事。他以“大音希聲”、“至哀無語”的表達方式,宣泄忠義愛國之情,發而為世外放曠之談,古初荒遠之論。《君道》《吏道》一反宋人儒家觀,近乎許行“并耕”、老子“剖斗折衡”說,深寓激憤。
謝翱與王炎午都曾隨文天祥一起抗元。謝翱有《晞發集》,其散文風格與韓愈、柳宗元相近,尤善敘事作記。《登西臺慟哭記》哭祭文天祥,哀痛南宋滅亡,慷慨悲憤,感人至深。王炎午有《吾汶稿》,其“孤忠勁節,悲壯激烈之氣”(鄭元《忠義錄序》)悉發于文,奇氣橫溢,高古超邁,純粹精練;《生祭文丞相》《望祭文丞相》激昂奮發,忠烈豪氣,溢于筆端,尤為世人稱道。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晚唐五代詩歌·晚唐五代詩歌的地域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