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nèi)容·先秦歷史散文·《尚書》和《逸周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后世又稱《書經(jīng)》,為儒家五經(jīng)之一,是上古歷史文獻集。包括帝王談話、訓示、政府文告、誓詞、命令以及法令草案、地理規(guī)劃等等。以王公大臣為中心,以政治為內(nèi)容,記言為主,記事為次。在《尚書》流傳過程中,有古文與今文,真與偽,分與合等復(fù)雜問題。今傳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尚書》共58篇,經(jīng)歷代學者尤其是清人的考辨,確認其中25篇屬于東晉人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為魏晉人偽作,其余33篇屬于漢人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可以相信為先秦古籍。這33篇中,《虞書》2篇、《夏書》2篇,是東周學者根據(jù)傳聞寫成,并非虞舜、夏禹時代之書。《商書》5篇,可以確認其中最早是作于殷商中期的《盤庚》篇。《周書》19篇,最晚的《秦誓》,作者是春秋初期的秦穆公。其他各篇作者,多數(shù)是史官,少數(shù)是王公大臣或?qū)W者。
《尚書》已是成熟的散文,不再是萌芽或雛形。主要特征有三:
一、不再是片斷,而是長篇大論。每篇字數(shù),少則百余,多則上千,有頭有尾,有中心,有層次,結(jié)構(gòu)完整,大致奠定了后代議論散文的體制。
二、采用了一些文學手段和修辭手法。如想象、夸張、形容、渲染、比喻、引證、鋪陳、對比、押韻、煉句等等。具有相當強的文字表現(xiàn)能力,注入一定的感情色彩。
三、其題目已顯示文體的區(qū)別。全書標題有典、謨、訓、誥、誓、命等,是后世某些公文的始基。
下面略舉數(shù)篇,稍加分析。
《商書·盤庚》篇,記商王盤庚打算遷都,為了說服反對派而對他們進行訓示。文中運用一系列比喻,有的后來濃縮為成語,如“有條不紊”、“星火燎原”,至今沿用。從文章開頭看,當是盤庚口述、史官記錄而成。
《周書·無逸》篇,為周公告誡成王之辭,勸成王勤勞政事,勿貪圖安逸。文中引用殷中宗、高宗、祖甲、周太王、文王、武王等正面典范以及殷紂王等反面事例,列舉成功經(jīng)驗與失敗教訓加以對照,勸戒成王不可“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指農(nóng)民)之勞,唯耽樂之是從”。全文以史為鑒,引古喻今,生動形象,層次分明,首尾連貫,感情強烈,可能出自周公本人之手。
《周書·金縢》篇是《尚書》中唯一一篇有曲折情節(jié)和完整故事的記敘文。文章說:武王得病,周公愿代武王死,武王病愈,周公也沒有死。后來成王即位,周公攝政,管叔等挑撥,說周公要篡位。成王便對他產(chǎn)生懷疑,周公乃避居于東二年,竟出現(xiàn)天災(zāi)。為祭天禳災(zāi),成王打開資料柜,發(fā)現(xiàn)當年周公請代武王死之史料,于是把周公接回來。故事敘述完整生動,情節(jié)跌宕有味,人物心理及個性皆鮮明突出。雖有想象夸張但不失實,純?nèi)挥浭露徽f理。可能是巫史事后追記,從語言看,當作于西周末或東周初。
《尚書》有少數(shù)文章用韻語。如《洪范》之九疇第五:“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好作,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句子整齊,聲韻鏗鏘,頗似后世“贊頌”之文。
從文字技巧看,《尚書》至少有兩點值得深入研究。第一、《尚書》部分文章與甲骨卜辭、殷商銘文大致同時,為何后者稚拙零碎,前者熟練完整?原因可能與記錄工具和方式有關(guān)。在甲骨和鐘鼎上鑄刻文辭很不容易,不可能太長。《尚書》最初是用手寫在簡策上,戰(zhàn)國后期再錄于絹帛,所以容量較大。第二、《周書》中的《文侯之命》《費誓》《秦誓》三文與《國語》《左傳》《論語》相比,時代相距不過一二百年,語言風格卻明顯不同。《周書》用詞古奧,造句艱澀,迥異于《國語》等書之明白平暢。為什么會這樣?也許前者是官方文書,用的是當時的“文言文”;而后者是民間著作,用的是當時的“白話文”,或者是用“白話文”改寫原先的“文言文”,有如《史記》之改寫《尚書》。
《逸周書》又稱《汲冢周書》,是一部記述整個周代歷史、政治、哲學、軍事、經(jīng)濟和科技資料的文獻集。其中最早的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作于戰(zhàn)國末期,個別篇章可能定稿于漢初。今本59篇,內(nèi)容比《尚書》廣泛而蕪雜。大多數(shù)是議論文,比較簡短,每篇通常數(shù)百字,最短的七十余字。有些文章語言風格像《尚書》,也有的接近《國語》甚至戰(zhàn)國散文。反映出從“文言”到“白話”的演變①。其中最具文學性和故事性的是《太子晉》。此文語言平易,表情達意委婉含蓄,有時用韻語。人物個性分明,情節(jié)夸張多趣,比《尚書》之《金縢》篇更像民間傳說;而問對用韻,入席賦詩的寫法很像《穆天子傳》之會西王母。《克殷》篇記成王克殷,紂王自殺,而后即位,釋囚,放賑,班師,首尾完整,場景如畫,比《尚書》之《牧誓》具體得多。《王會》篇記各國向周天子朝貢,人物和貢品光怪陸離,不少出于想象或傳說,與《尚書·顧命》之實錄,性質(zhì)大不相同。有的寫神異動物,半人半獸,頗類《山海經(jīng)》。
注釋
① 參見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shù)新探》中的《逸周書與先秦文學》部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與社會文化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jīng)》與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