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詞曲文獻·清代文人散曲集
清代的散曲文獻有兩大類:一為文人散曲,一為民間散曲。這些作品存于三類典籍中:一為專集,二為選集,三為散落見載于曲譜、文集、筆記、曲話、方志等文獻中。
清代的散曲專集、選集,齊森華等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列有61種,大致包括了今可見的絕大部分清散曲集。有代表意義者為以下若干種。
《鞠通樂府》 沈自晉作。3卷。作者自集,有《鞠通樂府》《瘦吟詞樓》合刻本,民國金陵盧氏刻本。小令70;套數18。卷一題“黍離續奏”,內容為悼明亡及作者避亂之所歷所感;卷二為“越溪新詠”,為作者避亂吳山詠懷寄友之作;卷三為“不殊堂近草”,集作者70歲以后之所作。
《晚宜樓雜曲》 毛瑩作。1卷。附作者文集《晚宜樓集》中。小令31,套5。內容為感懷、憶舊、閨情、酬贈等。
《擊筑余音》 題熊開元作。1卷。套1。有清初沔陽盧氏慎始齋刊刻本。趙氏《又滿樓》刊刻本篇名題《萬古愁》,曰“原名‘擊筑余音’”,據全祖望跋,題歸莊作,詞句略有差異。
《坦庵樂府填香集》 徐石麒作。有清順治年間南湖享書堂刊刻本。1卷。小令52,套10。多避世感懷之作。
《流楚集》 清初沈非病作。有清初何處樓刊刻本。殘本1卷。套34,殘套1。內容為吊古、感懷、羈旅、閨情、山林等,題材廣泛。
《醒夢戲曲》 高珩作。有康熙年間刊刻本。1卷。小令31。主題均悟世。
《百末詞余》 尤侗作。見《西堂全集》,康熙年間刊刻本。1卷。小令28,套2。內容為閨怨風情、羈旅行役、山林風景、高蹈玩世等。
《棠村樂府》 梁清標作。有清刻本。1卷。小令22,套18。內容與上略同。
《毛詩樂府》 題“劍叟譜正”。見清初《喬中和全集》附刻本。1卷。 套7。 均為栝《詩經》之作。
《鵲亭樂府》 陸楙作。有康熙年間南田草堂刊刻本等。4卷。套91。內容為寫景抒懷、詠史詠物、警世勸學等。文語古奧。
《葉兒樂府》 朱彝尊作。見《曝書亭集》,康熙年間朱氏家刊本。1卷。小令43。內容為風景、贈別、悟世、題畫等。另有民國年間任訥《散曲叢刊》本,增翁之潤輯佚小令16首。
《墨莊詞余》 林以寧作。1卷。有清抄本、《明清閨秀曲二種》本。套12。多寄遠、懷人之作。
《世經堂樂府》 徐旭旦作。有《世經堂詩詞集》附刻本,康熙年間名山藏刊刻。陳維崧、宗元鼎、尤侗編選。內容為良辰美景、別情閨怨、幽懷遺興等。四卷。小令18,套51。其中22套重見于明施紹莘《花影集》。另,《世經堂集唐詩詞刪》中錄徐旭旦小令16,套2。皆集唐詩成句之散曲。
以上為清初散曲集之重要者。清中葉后之散曲集則有以下若干種。
《樊榭山房北樂府小令》 厲鶚作。見《樊榭山房集》,有乾隆年間刻本。小令82。內容多為詠景抒情。
《冬心先生自度曲》 金農作。見清同治年間錢塘丁氏當歸草堂刊刻《西泠五布衣遺著》。1卷。小令54。用調【竹枝曲】【枇杷歌】【湘中曲】【梧桐引】等,皆自度曲。內容多題畫之作,間有紀游、詠景等。
《南北曲》 蔣士銓作。見乾隆年間《忠雅堂詩集》刊刻本。1卷,套12。均寫景、題畫之作。
《自怡軒樂府》 許寶善作。乾隆年間刊本。套28。均寫景、題畫之作。
《菱江集雜曲》 王慶瀾作。乾隆年間刊本。4卷。小令7,套44。內容為感懷、題畫、酬贈等。
《有正味齋南北曲》 吳錫麒作。見《有正味齋全集》,嘉慶年間刊本。1卷。小令70,套13。內容多娛景逸興、紀游、見聞、題畫等。
《紅豆曲》 王景文作。有民國年間《變風變雅樓叢書》刊本。2卷。小令38,套31。內容為寫景紀游、詠懷抒情、詠物記事等。
《煙波漁唱》 張應昌作。有道光年間刊本。1卷。小令25,套12。內容有感時、紀游、題畫等。
《香消酒醒曲》 趙慶熺作。有道光年間《香消酒醒詞》詞、曲合刊本。小令9,套11。內容多賞花、賞月、閨情、感懷、題畫等。
《弦索漁鼓詞》 嚴廷中作。清稿本。1卷,小令51。自序云:“有時悼古,有時傷今。有時大笑,有時大哭。配不上柳七、東坡……在那紅豆村中,豆花棚下,歌唱起來,也頗可遣悶消愁。”
《江山風月譜》 許光治作。見清道光年間海昌孟氏《別下齋叢書》刊刻本。1卷,小令53。內容多為寫景抒情、詠物題畫等。
《昨非曲》 劉熙載作。清光緒《昨非集》自刻本。小令4,皆悟世之作;套1,隱括屈原《山鬼》。
《東籬南北曲》 袁龍作。清抄本。小令24,套11。內容為言情、題畫、酬贈等。
以上為清代主要散曲作品集。其反映的清代散曲文本刊刻的情況,察之可加深對清散曲文學的理解:其一,從其只有專集、別集,而無有綜合性的選集——如元代之《陽春白雪》、明代的《南宮詞紀》、《北宮詞紀》等,可知散曲文學在清文人層已非普遍的興趣所在;其二,從刊刻者、刊刻的方式,可知清代文人散曲大多已非面向大眾,甚至也非面向一般文人,故“商業”性的散曲集出版物幾乎沒有,也就是說,在上層和下層兩個文化空間中,清代文人散曲文學都是“邊緣”性的。此一情形,與清中葉后“小曲”的刊刻正相對照:小曲之坊間刻本可謂無計其數,故“小曲”在清代雖不為文人所重,但卻是下層文化空間中的“主流文學”。
清代文人散曲的數量當然不止于上列諸集,研究清代散曲,最基礎的工作為散曲作品的收集整理,最初做此工作的在民國年間有任訥,其《散曲叢刊》中的《清人散曲選刊》,收集整理清人散曲集6種;盧前收集了清人散曲20種,惜未付印。約從20世紀30年代末,時為燕京大學教授的凌景埏著手編輯《全清散曲》,經20年未完而離世。謝伯陽先生繼之,前后歷近半世紀,于1985年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了《全清散曲》,計收作者342人,小令3214首,套數1166篇。收羅詳富,校訂謹嚴,除個別點句尚可商榷,偶見一、二誤排之字,全編頗為精到,為研究清代散曲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詩經》·時代與作者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