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駢文辭賦·清代辭賦·清代辭賦興盛的原因
迄清前,中國辭賦的發展已經走過其輝煌的時代,無論大賦、俳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各類賦體制都已完善成熟。經過宋尤其元、明兩代創作的衰退低落期后,賦到清代(尤其中期)又一次達到繁盛,后期又產生新變,其特定時代的一系列復雜原因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援例唐宋,以律賦取士的科舉與文官選拔制度
康熙親政后,御敕大學士陳元龍編纂大型類書《歷代賦匯》,并親自制《序》為賦張目,認為“賦之于詩,功尤為獨多”,其功能既“敷陳事理,抒寫物情”,且“其事可通于用人”,從而“間嘗以是求天下之才”①。這種自上而下的崇賦風氣,形成了自唐宋試賦后科舉選官的又一次高潮。清代科舉以試八股文(經義)為主,常科大考及鄉、會試不試賦。但在童生的院試、翰林院庶吉士考試、制科中的詞科以及散館考試中都要試賦,乾隆后以一詩一賦為定制。從國初的順治始,尤其乾隆時,包括翰林院的各級官員和內閣學士、吏、禮部侍郎等每年均須參加大考,大考中通常都要試賦(律賦)。雖科舉常科不試賦,但作為重要的敲門磚,賦在將來的進士及第后入翰林乃至仕途升遷中尤其重要,所以即使在日常的科舉課習時,對律賦的研習制作尤不可忽視。李調元乾隆四十三年作的《賦話·序》中就說明編撰此書的目的:“予視學粵東,經藝之外,與諸生講論,尤津津于聲律之學。凡歲試月課之余,有兼工賦者,莫不擊節嘆賞,引而啟迪之,而苦未有指南之車也。因于敝簏中,見杭郡稼堂前輩有《律賦衡裁》一書……并列案頭,以日與諸生相指示……付諸梓以示諸生,使諸生一一披閱而尋味之,亦足以代予之諄諄面訓也乎。”因此,清代討論律賦體制法度(賦格) 的書籍和律賦選本在書肆上大量涌現,如陳元龍 《歷代賦匯》、李元度《律賦正鵠》、吳其浚《四家賦選》、法式善《同館賦抄》等。尤其規模宏闊的《賦海大觀》“自唐宋及國朝大家并近年各直省課藝試牘,無論已選或未選,概行采入”,形成唐宋以來賦格探討的又一次高潮,這對清賦的繁盛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乾嘉學風造成的兼收并蓄
滿人入主中原,最直接的后果是作為被統治者的漢人對異族的恐懼、排斥和抵抗心理。消弭民族間差異、縮小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政治與文化隔閡是保證政治穩固的關鍵。清統治者為此一方面采取嚴酷的鎮壓和文化高壓,另一方面表現出對漢文化的高度重視,以懷柔政策籠絡人心。康熙時納蘭性德編輯長達1792卷的《通志堂經解》以明“天子留意經學,宣闡大義”(《經解總序》)就顯示出這種政治姿態和目的。乾嘉學派正是清統治者著力拉攏和籠絡漢族文人走向整理國故、皓首窮經的遠離政治之路,其考據學風造成有清一代對傳統文學文化的系統整理考異。賦作為一種“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裁”(馬積高《賦史》),得到與經學、史學同樣的重視,這不僅僅使騷賦、律賦、駢賦、文賦等賦的各種體式特征得到一次全面系統的歸納,歷代賦集賦作得到一次大規模的考證辨異,也使賦創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清代著名賦家中就有一批諸如顧炎武、黃宗羲、阮元、龔自珍、章炳麟等著名學者。乾嘉學者及受其影響的學者參與賦的創作,使清賦尤其中期賦呈現出雅正含蓄、音韻規整、詞理謹嚴而相異于前代的風格特色。
3.賦集整理與賦學批評對創作的推進
清代律賦數量之所以龐大,一方面受試賦的影響,另外與清初及中期大型律賦類書和多種律賦集的編纂不無關系。清律賦布局謹嚴,章法緊湊,語言樸質森茂,雅麗精當,體制較唐宋律賦創作嚴苛而有過之。而就賦學批評而言,清代賦學可謂集大成而且成果最為豐碩。《新唐書·藝文志》《宋書·藝文志》所載錄的賦集(包括已佚)不過數十種不足五百卷,而清代賦集即達五百余種,別集高達六千余種。僅《賦海大觀》一書就收賦一萬二千余篇,其中絕大多為清賦。這個數目的宏富程度清前任何朝代都難以望其項背。另外,與賦集桴鼓相應的是,清代類似賦話的賦學批評著作也大量出現。目前現存清賦話專著就包括李調元《賦話》、浦銑《復小齋賦話》等數十種。像孫梅《四六叢話》、劉熙載《藝概·賦概》中辟專章論賦以及各種詩文別集、選集中論賦文字更是不計其數。對賦的源流嬗變、體制因革、社會功用、考證辨異、藝術風格、流派特色等各呈所見,異彩紛呈,是清賦繁盛的重要一翼和推動力量。
4.賦駢匯融的藝術取向
清代駢文是繼六朝、唐宋之后又一個創作和成就的高峰。清代駢文中極其圓熟精致的語言技巧,極其淳美恬靜的意境,極其豐厚蘊藉的情感也融入到賦的創作中。一些著名的駢文家,如陳維崧、張惠言、袁枚、阮元、汪中、洪亮吉等也是當代著名的賦作家。清代許多抒情詠物賦語言清淡典麗,音節和諧錯落,風格自然舒暢、雍清和美,這些文學性極強的創作方法多得益于清代駢文業已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清賦尤其中期賦的興盛,是和清代駢文是分不開的。
注釋
① 《歷代賦匯》卷首,康熙間內府刊本。
上一篇:清代文學的歷史地位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駢文辭賦·清代辭賦·清代辭賦的主要作家及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