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內容·明代戲曲·余論
明代戲曲研究,從王國維、吳梅開始逐漸步入現代化①,至今已近百年。近百年來,明代戲曲研究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但在文學史、戲曲史的發展變遷方面,還有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
首先,與元代戲曲相比較,明代戲曲(包括雜劇和傳奇)具有非常鮮明的案頭化特征②。不僅僅為了演出,更多地是為了案頭閱讀而寫作,是明代戲曲創作的一大特征;不僅僅從演出的角度,更多地從案頭閱讀的角度評價戲曲作品,則是明代戲曲批評的一大特征。這種案頭化的特征是怎么出現的;它有沒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它在何種程度上制約著作家的寫作思維、寫作觀念和寫作方法;案頭化戲曲作品的寫作與傳統的詩文寫作有何異同;案頭化的戲曲作品與舞臺演出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明代眾多的戲曲選本如何改編案頭化的戲曲作品,又如何搭建戲曲作品從案頭化到舞臺化之間的橋梁; 明代的讀者和觀眾如何欣賞具有案頭化特征的戲曲作品?所有這些,都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其次,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征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由于眾多的士大夫參與了戲曲寫作,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征無疑要遠遠強于元代戲曲,也就是說,明代戲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地位要高于元代戲曲。郭英德曾以“文人傳奇”為研究對象,論述了文人傳奇的人格范型、時代主題、作家的文學觀念、創作方法、文體特性、藝術結構、藝術語言等問題,力求探討明代傳奇戲曲的文人文化特征; 并對明代中后期文化權力的下移與傳奇戲曲的興起之間的關系進行過初步的探討,力圖揭示明代傳奇戲曲文人化特征產生的原因①。陳慧珍有題為《明代文士化南戲之研究》的博士論文(臺灣大學1998)。朱萬曙就明代戲曲評點本做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②。但是,關于明代戲曲文人化的歷史演進形態、具體表現方式以及對戲曲樣式的影響,關于文人化在不同的文人戲曲家身上的表現特征以及在不同戲曲作品中的表現特征,關于文人戲曲與文人小說、文人詩文寫作之間的復雜關系,關于文人文化與民間文化的互動關系在明代戲曲中的展開等等,都很值得思考和研究。
第三,明代戲曲的類型研究,也是一個有待于進一步開拓的領域。所謂類型研究,既包括不同樣式如雜劇、戲文、傳奇的研究,也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題材類型如歷史劇、風情劇、社會劇等的研究,還包括喜劇、悲劇、悲喜劇的研究。20世紀以來,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③,但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尤其是對明代歷史劇、風情劇、社會劇的專門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墾荒狀態,尚缺乏深入細致的文獻整理、史料分析和理論闡釋。
第四,關于明代戲曲體制,20世紀以來在戲曲結構研究方面成果較為顯著,但在戲曲語言、音律、風格、表現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例如,明代雜劇與元代雜劇有哪些異同;戲文與傳奇在體制上有哪些異同; 能否清晰地描述從元代雜劇到明代雜劇,從戲文到傳奇,在戲曲體制上的變遷過程?在明代,雜劇與傳奇的關系如何?又如,戲曲語言與詩、詞、文、小說的語言有什么異同?“改調歌之”既然是明代戲曲演出的普遍特征,那么它對戲曲家的劇本創作有何影響;作品又是如何“改調歌之”的?昆腔劇本與弋陽腔、余姚腔等的劇本有什么關系,如何加以辨析?
此外,明代戲曲與小說、戲曲與詩文、戲曲與繪畫的比較研究,明代戲曲與文學思潮之間的關系研究,明代戲曲與文化、民俗、士人心態、社會審美思潮等等之間的關系研究,乃至明代戲曲舞臺藝術研究、明代戲曲文獻研究等等,也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課題等待我們去開發,去耕耘。
注釋
① 參見李簡《古典戲曲研究的現代化進程——關于1898—1928年的古典戲曲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② 劉麟生最早提出明代傳奇的“文章化”特征,見其《中國文學史》第九編第一章,世界書局1932年版。① 參見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1年2版;郭英德《傳奇戲曲的興起與文化權力的下移》,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第165—178頁。此外,路應昆著有《濃夢清歌——中國文人戲曲》,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② 參見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③ 關于中國古典悲劇研究的專著,有謝柏梁《中國悲劇史綱》,學林出版社1993年版;焦文彬《歷史的藝術反思——中國古典悲劇自覺意識到的歷史內容》,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關于中國古典喜劇研究的專著,有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學海出版社1993年版;隗芾主編《中國喜劇史》,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朱偉明《中國古典喜劇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明代文學·明代八股文·余論
下一篇:明代文學與心學·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