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譜。二十卷。清萬樹撰。萬樹(1630?—1688),字紅友,又字花農,號山翁。江蘇宜興人。國子監生,羈旅四方,曾在廣東、福建作吳興祚幕賓,卒于廣西舟旅中。有才情,善詞曲,撰有雜劇、傳奇多種。《詞律》一書由無錫侯文燦協助,編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詞律》共收唐宋金元詞六百六十調,一千一百八十余體,排比以求詞律。明清之交,舉世奉明代程明善《嘯余圖譜》為填詞準繩,但取便于口吻,不知聲律規范,以致“詞風愈盛,詞學愈衰”(《詞律自序》)。萬樹取唐宋金元諸家名作,“考其調之異同,酌其句之分合,辨其字之平仄,序其篇之短長”(《自序》),經過對平仄、音韻、句法等詳明的校訂考證,從而確定了詞調各體譜式,糾正了《嘯余圖譜》和清初賴以邠《填詞圖譜》分調、分段、分句的很多錯誤。他反對明刻本《類編草堂詩余》以小令、中調、長調編次,和清毛先舒以字數多寡來劃分小令、中調、長調的拘執之見,故列調“以字少居前,字多居后”(《詞律發凡》);于句法則詳分五言之上二下三、上三下二、上一下四,七言之上四下三、上三下四,四言之有一二一句法;于平仄則謂:“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種,不可遇仄而以三聲概填。”“大抵兩上兩去,在所當避。”“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發凡》)蓋申述宋沈義父以入代平、嚴分去上之說;論句讀及拗字,頗為細密,辨元人曲、詞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謬,皆有所據依。康熙時人田同之在《西圃詞說》中評價此書:“宋元人所撰詞譜流傳者少。自國初至康熙十年前,填詞家多沿明人,遵守《嘯余譜》一書。詞句雖勝于前,而音律不協,即《衍波》(王士禛詞集名)亦不免矣,此《詞律》之所由作也……故浙西名家,務求考訂精嚴,不敢出《詞律》范圍之外,誠以《詞律》為確且善耳。”后來吳衡照《蓮子居詞話》也說:“萬紅友當
但因此書成于萬氏飄泊嶺南之時,行篋之中,書籍無多,采列各調,錄自《花間》、《草堂》、《詞林萬選》、《詞綜》及汲古閣刻本,未經細校,故沿諸書而訛誤甚多。咸豐間杜文瀾吸收前人校正《詞律》的成果,作《詞律校勘記》二卷,于萬氏原書之誤葉、誤分段落、誤題作者姓名、脫漏文字,一一為之厘訂,并糾正了分調、分體不盡合理之處。同治末,德清徐本立(誠庵)撰《詞律拾遺》八卷,前六卷補《詞律》未收之一百六十五調、四百九十五體,后二卷為補注,采杜氏《詞律校勘記》居多,也有采自他書補《校勘記》之闕者,訂正萬氏注之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詞律拾遺序》中稱:“今徐君拾遺補闕,繩愆糾繆,又為萬氏功臣。”然而此書當時刊而未行。此后,杜文瀾又作《詞律補遺》一卷,于徐氏《拾遺》之外又得五十調,但雜采宋鼓吹法曲及元人小令,嫌有混詞體。近人徐棨又撰《詞律箋榷》。徐棨,字戟門,廣東番禺人。曾舉于鄉,早逝。此稿早創未竟,殘稿五卷。而比勘精核,糾正萬樹《詞律》謬誤甚多。龍榆生刊于《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二號至第三卷第二號。
有堆絮園原刻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備要》本。清光緒二年(1876),杜文瀾將自撰《詞律校勘記》分注于《詞律》本調之下,徐本立《詞律拾遺》及自撰《詞律補遺》附于《詞律》之后,合成一冊刊行。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此影印出版。
上一篇:通志堂集
下一篇:楚辭通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