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總集。明高棅撰。高棅(1350—1423),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長樂(今屬福建)人。永樂初被征為翰林待詔,后升典籍,與林鴻、王偁等并稱“閩中十子”。該書正集九十卷,選唐代詩人六百二十人,詩作五千七百余首;拾遺十卷,增補六十一人,詩作九百余首。按詩體排列,先古后律。書前有總敘、歷代名公敘論、凡例、詩人爵里詳節諸項,每詩體之前,都有一敘目,為該詩體之總論,主要說明該詩體的來源及在唐代各期的流變情況。其論詩主要承襲宋嚴羽《滄浪詩話》之說,尤以盛唐詩歌為重。
此書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每一詩體又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旁流九格,其《凡例》云:“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特立與時異者,不以世次拘之。”而每一詩人在各體中的位置是變化不定的,如杜甫在五、七言古詩和五、七言律詩中被放在“大家”的位置上,但在五、七言絕句中就被放在“羽翼”的位置上;王昌齡的七言絕句被放在“正宗”的位置上,但他的五言絕句卻只能在“羽翼”的位置上。如此一分,每一詩人在各體詩中的強弱程度便一目了然。
此外,此書在論述每一詩體時,常常把九格與初、盛、中、晚四個階段結合起來,通過正、變關系,比較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每一詩體在四個不同階段的演變發展過程,并點出有那些代表作家,各自的風格如何。如果將這些敘述綜合起來,便可看出唐詩在四個不同階段中演變發展的全貌。
由于此書有著比較嚴整的體系,份量較大,與前代的唐詩選本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自它問世以后,就一直成為明代人學習詩歌的通用教材,《明史·高棅傳》中說:“其所選《唐詩品匯》、《唐詩正聲》,終明之世,館閣宗之?!弊阋娖洚敃r影響之大,地位之高。又由于明“前后七子”力倡“詩必盛唐”,一般對此書也都相當推重。明天啟以前的唐詩選本基本上都不出其范圍。清王士禎因推重盛唐詩,對此書評價甚高,其《香祖筆記》說:“宋、元論唐詩,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體》、《鼓吹》等集,率詳中、晚而略初、盛,覽之憒憒,楊仲宏《唐音》始稍區別,有正音,有余響,然猶未暢其說,間有舛語,迨高廷禮《品匯》出,而所謂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旁流,皆井然矣。”明胡震亨則以為此書從楊士弘《唐音》演衍而出,說:“高廷禮巧用楊法,別益己裁,分各體以統類,立九目以馭體,因其時以得其變,盡其變以收其詳,斯則流委既復不紊,條理亦得全該,求大成于唐調,此其克集之者矣?!钡髂┣宄跤幸恍┰娫u家對此書卻不滿意,如錢謙益在《唐詩鼓吹序》中說:“蓋三百年來,詩學之受病深矣。館閣之教習,家塾之程課,咸稟承嚴氏之詩法,高氏之《品匯》,耳濡目染,鐫心刻骨,學士大夫生而墮地,師友熏習,隱隱然有兩家種子盤亙于藏識之中。迨其后時,知見日新,學殖日積,洄盤起伏,只足以增長其邪根謬種而已矣。嗟夫!唐人一代之詩,各有神髓,各有氣候。今以初、盛、中、晚,厘為界分,又從而判斷之曰:此為妙悟,彼為二乘;此為正宗,彼為羽翼,支離割剝,俾唐人之面目蒙幕于千載之上,而后人之心眼沉錮于千載之下,甚矣詩道之窮也?!比欢藭m有爭議,但在我國的唐詩選本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它前后,雖然有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元好問《唐詩鼓吹》、李攀龍《唐詩選》、沈德潛《唐詩別裁》等許多著名唐詩選本,但在作品的廣泛、體系的完整、理論的闡述等方面,均未能超過此書。
此書起編于明洪武甲子(1384),完成于洪武癸酉(1393)。目前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間陳煒的刻本,后又有汪宗尼、汪季舒、陸允中、張恂等人的校訂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了明代汪宗尼的校訂本。這是目前比較好找而又較好的一個本子。
上一篇:雁門集
下一篇:文章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