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樸
白樸,字仁甫,號蘭谷(1226—1312?),河北真定人(初本隩州人。隩州,金置,屬河北東路,今山西河曲縣)。約與關漢卿同時,為元劇前期作家之一。元劇四大家,一云關王馬鄭,一云關白馬鄭。馬是馬致遠,白是白仁甫,鄭是鄭德輝。
白樸之父白華為金哀宗時樞密院判官,軍政大計,多出其手,亦時遭書生之妒,無所遷引。(《金史·白華傳》)
仁甫生于1226年。蒙古伐金,金主出奔河北時,仁甫七歲。賴元遺山挈以北渡,初居山東,數年后父子卜居滹陽。及長,博覽群書。有文才,尤善詞曲。仁甫中年以后南下,曾至岳陽,至建康(在1280年,即至元十七年庚辰,宋亡后一年,蒙古統一中國之第一年),時年五十五歲。六十六歲春游杭州西湖。大德十年(1306)到揚州。暮年北返。1312年八十七歲,游順天。此后無事跡可考。其生卒年應為1226—1312?。
白樸在元朝似未曾仕,從諸遺老放情山水間,日以詩酒優游(明孫大雅《天籟集序》)。王國維《元戲曲家小傳》云:“后以子貴,贈嘉議大夫,掌禮儀院太卿?!?br>
著有《天籟集》二卷(詞)及雜劇十六種,散曲見《陽春白雪》等。雜劇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裴少俊墻頭馬上》二種,以《梧桐雨》最為有名。
《梧桐雨》為歷史劇,寫帝妃故事。劇取唐明皇楊貴妃的一段為大眾所熟悉的故事。取材于《長恨歌》、《長恨歌傳》,唐史及其他唐人筆記中材料(似未采《太真外傳》),自己剪裁,演為此劇。此為后來洪升《長生殿》所依據,有開創之功。(當時還有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亦敘明皇貴妃故事。)
楔子敘安祿山征討奚契丹大敗,失機將斬,被張守珪解送長安取圣旨。唐明皇赦了他,貴妃收為義子。明皇欲以為平章政事,為楊國忠所阻,遂任他為漁陽節度使。而安祿山與楊貴妃已有一段私情,所以他到漁陽后便練兵秣馬,有反叛朝廷的意思。
第一折,七夕乞巧。宮廷場面。唐明皇與楊貴妃對牛女兩星盟誓。(此從《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二句詩來。后為《長生殿》之《密誓》一出所本。)
第二折,安祿山入寇。明皇與貴妃在御花園中小宴。貴妃吃著四川所進貢的鮮荔枝,登盤舞霓裳羽衣舞。李林甫奏祿山入寇。明皇慌急無計,遂決定幸蜀。(從《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二句來,為《長生殿》《舞盤》、《驚變》二出所本。)
第三折,入蜀途中至馬嵬驛,士兵嘩變。殺國忠,賜貴妃死。六軍馬踐楊妃。(從《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二句來。為《長生殿》《埋玉》一出所本。)
第四折,祿山亂平,明皇返京,在西宮中養老。思念楊妃,掛起真容,十分傷悼。睡夢中夢見楊妃,醒來依然寂寞,孤家寡人一個。聽秋雨打梧桐,倍覺凄涼。此折意境與馬致遠《漢宮秋》末折“聞雁”相似,描寫雨聲最為美妙。(從《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句來,為《長生殿》《哭像》、《雨夢》二出所本。)
明皇貴妃故事,為詩歌詞曲的題材,是普遍的動聽的。此劇以簡短的四折,首尾完整,全劇均很精彩。論結構,有宮廷場面,有動亂場面,前熱鬧,后凄涼,都有戲情。其中驚變、埋玉劇情緊張,比之《漢宮秋》人物多些。論詞章的高雅活潑,不亞于《漢宮秋》。此劇揭露帝妃的淫樂生活與其悲劇的結果。末后一折抒情意味濃厚。作者同情于貴妃的死,明皇也作為正面人物。全劇仍以愛情為主題,而結合歷史。但與《漢宮秋》相比,兩劇效果不同?!稘h宮秋》中昭君那樣一個純潔而被犧牲了的女性,值得歌頌而同情,因而漢元帝的聞雁一折,達到悲劇的效果。而《梧桐雨》首先點出了貴妃與安祿山的私情,把她丑化了。如此,貴妃便死不足惜,明皇哭妃也不能博得觀眾的同情。所以作為一個愛情悲劇是不完整的,這與《長恨歌》的主題思想不同。寫私情為《長生殿》作者洪升所非,加以刪削。《長生殿》后出,超過了白仁甫的劇作。白作在元劇中仍有一定的地位。
《墻頭馬上》敘唐代裴行儉之子少俊與皇族小姐李千金的戀愛故事。兩人墻頭馬上,四目相覷,各有眷心。約定幽會,為嬤嬤闖破。后來放他們私奔成親。匿居于裴家花園七年,生下一雙兒女。其后為父親所發覺,逼令離棄,而留下其兒女。千金歸家守節,少俊狀元及第得官后接她回家,公婆也去賠罪,雙方取得諒解。此也是寫青年男女私行結合而遭受父親壓迫的曲折動人的故事,新鮮有味。其中跳墻一節頗似《西廂記》,而此劇出于《西廂記》后。
二、馬致遠
馬致遠,大都人,號東籬,任江浙行省務官。他大約與王實甫同時,務官是監酒稅的官,非大官,亦非小吏。是高級知識分子,比之關、王兩人,讀書必更多。其作品文詞高雅。本人愛慕陶淵明,故號東籬,以隱士自命。大概做過一任官吏,即退隱家居,肆志詞曲。所作散曲甚多,其《秋興》散套膾炙人口。任訥輯為《東籬樂府》?!秷蛏教猛饧o》錄其〔夜行船〕《秋思》一套,稱為元人第一。又有〔天凈沙〕小令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弊顬橛忻?或云此無名氏作)。他加入元貞書會,為一書會才人。元賈仲明〔凌波仙〕吊詞云:“元貞書會李時中、馬致遠、花李郎、紅字公,四高賢合捻《黃粱夢》?!痹懀勺谀晏?1295—1296),是大德之前一個年號。元貞大德年間,為元劇作家最興盛時期。馬致遠既加入元貞書會,則生活在1300年左右,至1300年尚未卒也。亦是第十三世紀的作家,卒年約在1320年左右。
馬氏有雜劇十四種,今存七種,而以《漢宮秋》為代表作?!短驼糇V》列元人作家以馬致遠為第一,評其詞“如朝陽鳴鳳”,言其不同凡響。又臧氏《元曲選》,首列《漢宮秋》。此劇亦為元劇的代表作。馬致遠劇作風格與關漢卿不同,是文人游戲之作,詞章極美,但現實性差。有浪漫主義風格,甚至頹廢成分。其人有瀟灑出塵之想,所作雜劇或為神仙故事,如《陳摶高臥》、《黃粱夢》、《三醉岳陽樓》、《三度馬丹陽》、《誤入桃源洞》是也;或為高人逸士故事,如《酒德頌》、《踏雪尋梅》、《孟浩然》是也。其富麗堂皇如《漢宮秋》,文人牢愁如《薦福碑》、《青衫淚》,皆偶一為之,而便臻上品。
《漢宮秋》是一歷史劇,也以帝妃為題材。采取民間所流傳的昭君故事,距離歷史事實是很遠的。王昭君,名嬙,實有其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女入選后宮。其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和親的策略。事見《漢書》《元帝紀》及《匈奴列傳》?!逗鬂h書》《南匈奴傳》又有之,而稍加渲染,謂同時出嫁匈奴者有宮女五人,而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云云。毛延壽者,見《西京雜記》。謂元帝以昭君故而斬畫師數人,毛在內。亦小說也。
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昭君常為樂府歌曲之題材,而琴曲、琵琶曲中皆有《昭君怨》。樂府有《昭君怨》。變文有《王昭君變文》。杜甫、王安石、歐陽修皆有詠昭君之詩。其家在湖北秭歸(《后漢書》謂南郡人)。昭君與西施,皆為歷史上美人之代表。
馬致遠取此題材為劇,得普遍的愛好(關漢卿亦有《漢元帝哭昭君》一劇,今不傳),他又加以很好的處理,有創造性的場面。此劇為末本戲,漢元帝主唱。
在歷史上王昭君是一宮女,賜給服從漢朝的南匈奴單于為妃,是和親政策。昭君和元帝素來沒有謀面,只有在遣嫁時召見過一次。劇本中的王昭君則是漢元帝妃。第一折寫漢元帝在宮中月夜聞琵琶聲,尋聲而至昭君所居冷宮,一見驚其美貌,即與定情。這是一幕富麗堂皇的宮廷場面。第二折元帝正寵幸昭君,而匈奴入寇。此因畫師毛延壽逃到匈奴,把美人圖獻于匈奴王,故使之來侵,指名要昭君和番。文臣武將,一籌莫展,勸元帝割愛。元帝大罵文武百官,但也無可奈何。昭君自愿和番。謂“妾既蒙陛下厚恩,當效一死,以報陛下。妾請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睘榱藝掖笥嫞荒懿恍?。帝妃兩人,都難割舍。由于外力的壓迫,拆散鴛鴦。第三折送別場面。此折歌曲最美,與《西廂記》送別折,可以并傳。第四折漢元帝一人寂寞漢宮,夢見昭君,聞雁凄涼。昭君行至黑江頭跳江自殺。匈奴愿意講和,送奸人毛延壽來。元帝命將他斬首,以祭明妃。此折文詞亦佳,凄涼之至,與《梧桐雨》末折意境相仿。
這是悲劇。以愛情結合愛國主義思想為主題。愛憎分明。雖是元帝主唱,但昭君形象比《梧桐雨》中的楊貴妃要完整、美好。昭君是被歌頌的人物,她農家出身,純潔,貞烈,是有愛國思想的。紅顏薄命,此為民間所熱愛的人物。漢元帝亦非反面人物。一個風流天子,多情而無能,是悲劇中的人物。恩愛不終,是由于外患,也是被壓迫的。他們的美滿恩情,是被奸人謀害,暴力毀壞的。匈奴王,代表外力,但也還有良心。毛延壽,為奸人,反面人物,最令人憎恨。文武百官則成為諷刺的對象。
在漢朝,國力開張。漢元帝遣嫁宮女,是為了使南匈奴歸順朝廷之故,并無入寇之事。此劇雖取材歷史,實為宋朝的朝廷政治寫照。它是歷史劇而有現實意義,它產生在元代,廣大人民受蒙古貴族統治之時,暗中宣泄了愛國主義思想。劇作鞭撻毛延壽那種私通外國的小人,罵文武百官的無用,歌頌王昭君,同情漢元帝,思想性比《梧桐雨》高些。
四折的結構安排都好,詞章也十分華麗。第一折境界華美,第三、四折愈來愈凄涼,富于感傷成份,反映封建社會趨于沒落,而人民在異族壓迫下的悲哀的命運。代表宋元社會的時代特點,也代表了馬致遠的感傷情緒和消極思想。此劇可謂昭君故事在文藝作品的最高成就。
《薦福碑》,在馬致遠劇本中稱佳作。劇為知識分子命運之惡劣作有力的控訴?!皶r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宋人原有此語。此故事原流傳人口,非馬氏所造作。原來的故事簡單,只有范仲淹遇一寒餓書生,救濟之,使其拓薦福寺碑,售于京師。紙墨已具,而一夕雷轟其碑。此劇更多曲折。說秀才張鎬,是范仲淹之友,未遇,范給予三封書信,使投洛陽黃員外、黃州團練副使劉仕林、揚州太守宋公序。張鎬投第一信,黃員外害急心疼而亡。至黃州,第二信尚未投,劉仕林病故,他把第三封信擱下不投了。宿于薦福寺中,寺僧收留他,勸其上京赴考,要拓顏真卿碑文以為路費。不料剛議此事,半夜雷轟寺碑。全劇主要情節如此。以后雖然遇到范仲淹,又得赴考,中了頭名狀元,但此劇基本上也是悲劇,結局是非現實的。劇中有不少精采部分,可取的是作者為一般文人的命運多舛寫照,發泄牢騷。劇中說“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敝S刺當時現實,封建社會埋沒真才。
《青衫淚》取白居易《琵琶行》的題材,加以改造。敘此商婦原為長安名妓,名裴興奴,與白居易原來相識。《琵琶行》明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劇卻作為原來相識,且有感情。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后,裴興奴被賣與浮梁茶客劉一郎為妻。第三折寫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元稹,聽到船上琵琶聲,聽出是裴興奴的指撥。于是相會彈曲。裴興奴乘茶商醉臥,跟了白樂天私逃:“我教他滿船空載明月歸”。此折最好,潯陽江頭一段,詞章優美。末折奉旨成婚,使裴興奴認出白居易一節,有幽默味。全劇情節尚為動人,文章亦優雅詼諧。是游戲之作,非現實的。
《陳摶高臥》,第一折,陳摶在汴梁城竹橋邊賣卜,有趙匡胤與其結拜之交鄭恩同來卜卦。陳一見即識天機,此二人一為真命天子,一為五霸諸侯之命,一龍一虎。第二折,趙匡胤既即帝位,命使臣黨繼恩到西華山陳摶隱居處,請其出山。第三折,陳摶上朝,辭官。第四折,鄭恩已封汝南王,奉御命帶御酒十瓶,御膳一席,宮中美女十名,寅賓館管待希夷先生(陳摶)。宮女歌舞勸酒,陳摶不理會,貪眠打盹。鄭恩閉門而出。明日天明,鄭恩復來,見陳摶披衣據床,秉燭待旦。遂奏明皇上,蓋一道觀,使陳摶住持,封為一品真人。
此劇有可取處。如第三折上朝辭官,〔滾繡球〕曲云:“三千貫,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職。只落的故紙上兩行史記。無過是重裀臥列鼎而食。雖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哎,這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陽市血染朝衣。(貧道呵)本居林下絕名利,自不合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庇秩绲谒恼邸搽p調新水令〕:“半生不識曉來霜,把五更寒打在老夫頭上。笑他滿朝朱紫貴,怎如我一枕黑甜鄉。揭起那翠巍巍太華山光,這一幅繡幃帳?!庇鞋F實性,文筆亦佳,但有出世思想。
《黃粱夢》系四人合作,李時中,曾經做過工部主事,加入元貞書會,他的地位與馬致遠不同。紅字李二、花李郎則為教坊中人。此劇略取唐人《枕中記》故事,而改去人物。把呂翁點悟盧生的故事,改編為鐘離權度呂洞賓的故事。大概是根據全真教中的傳說的。夢中十八年,邯鄲道客店中黃粱剛熟。
《黃粱夢》、《岳陽樓》、《任風子》等皆演道教故事,所謂神仙道化科。劇作思想性差,有消極出世思想,人生如夢,看破紅塵,含宗教意味。神仙思想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混濁。宋末元初,不少人逃于黃冠。惟當時元代三僧四道,道教亦被利用做統治的工具,所以也很難說有進步意義。藝術性也并不高。
上一篇:《北宋統治時期文學的范圍》
下一篇:《元人雜劇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