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鑒賞〕 “知其雄,守其雌”,語出《老子·二十八章》,這句話充分體現了老子的“弱用”、“守柔”思想。
老子認為,在具體生活世界中,具體事物的存在從來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它們總是以“相反者相成”的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這種“相反相成”的關系不是暫時的、人為的,而是永恒的、客觀的,誠如《二章》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那么,當我們面臨具有相反相成關系的具體事物時,我們又該如何來對待呢?老子認為,首先我們不能僅僅看到事物的一面,還應該充分認識到事物的另一面;其次,我們應該以“弱用”、“守柔”的態度來對待它們?!爸湫?,守其雌”這句話反映的正是這種思想??梢哉f,“知其雄,守其雌”為我們如何實踐提供了現實行動的指向,具有深刻的實踐內涵。
任何事物都是同時兼有相對相成的兩個方面,這是事物存在的常態。但是,事物的這兩個相對相成方面卻不是對等的,而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因此,當在面對具體事物和它們相對相成的兩個方面時,我們往往會更多地關注于事物的主要方面,并且沿著事物主要方面所指示的路向前進的,從而忽略了事物的另一方面的重要性。在老子看來,這種顧此失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兩個方面的重要性,因為事物的這兩個方面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它們之間的關系總是處于不斷地相互轉化之中的。如《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钡?、福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被討論的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每每希望可以趨福避禍,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往往只看到禍而忽略了福的一面,或者只看到福而忽略了禍的一面。但是,老子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當災禍出現的時候,總是會有幸福的種子倚傍在其附近的;當幸福來臨的時候,也總是會有災禍的根苗藏伏其中的。而且這種福禍變化反復的運動,誰也不知道它們的究竟,它們的相互轉換沒有一定的準則。正常的隨時會轉變為反常,善良的隨時可轉變為妖孽。這種對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正是現實生活世界的“常道”。但是,老子也遺憾地告訴我們,人們對于這個“常道”,迷惑不明實在太久了。“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塞翁較之其他人更為智慧的地方,就在于他不像其他人那樣只是就福說福、就禍說禍而忽略了福禍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他敏銳地認識到了福禍之間的“?!保M而采取了正確的態度對待,從而并沒有因為福來而過分歡喜,也沒有因為禍至而過度悲傷,保持了一份心靈的清靜和安詳。
那么,在認識到事物同時兼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之后,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對待事物呢?老子提出了“弱用”、“守柔”的原則。我們不僅要知道事物同時兼有“雄”、“雌”兩個方面,而且要進一步“知其雄,守其雌”,要安守雌柔的一面,以往我們認為老子“弱用”、“守柔”的主張充滿了玩弄權謀的陰謀論色彩,其實這是種誤解。老子的“弱用”、“守柔”主張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超人的人生智慧。老子通過對現實生活世界種種相反相成的事例的深入洞察后發現,凡是柔弱的東西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樣毫無生機、無所作為,而是孕育著無限的潛力的;而那些看似生機蓬勃的剛強的東西反倒缺乏積極向上的能力。他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七十六章》)堅強的東西是趨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是趨于生存的一類。因此軍隊兵力呈現強大也就會遭受挫敗,樹木變得粗壯強大也就會遭受砍伐。在老子看來,較之堅強的東西,反倒是柔弱的東西蘊涵著更多的生機和潛力。在《老子》中,老子經常以“水”為喻來揭示“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如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正因為“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所以老子主張,雖然我們深知什么是雄強,卻仍然要安守雌柔,甘愿為天下的溝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雖然我們深知什么是明亮,卻仍然要安守昏黑,甘愿作天下的模式(“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雖然我們深知什么是榮樂,卻仍然要安守卑辱,甘愿為天下的低谷(“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因“守雌”更好地成就“雄”,才能因“守黑”而更好地收獲“白”,才能因“守辱”而更好地得到“榮”。這正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但是,在《二十八章》中,老子并沒有停留在對這“柔弱勝剛強”道理的揭示,而是更加進一步揭示出蘊涵在這背后的更深層次的意蘊,即“道”的原則。其實,“柔弱勝剛強”、“弱用”、“守柔”正是“道”的作用的體現。老子說:“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因此,“守雌”、“守黑”、“守辱”正是“道”之用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遵循“道”的原則行事的具體體現。雖然我們表面上看似消極、軟弱,但是我們的行為是依“道”而行,因此,我們可以從中體驗到“道”發用,以及享受到“從事于‘道’者”的快樂,那就是:我們可以與永恒的德性不離失,保持一份天真質樸的自然天性,悠然于淳樸自然的生活情境之中(“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綜上說來,通過對“知其雄,守其雌”這句話的分析,我們可以領略老子“柔弱勝剛強”、“弱用”、“守柔”的思想,并進而去體悟“道”及其發用。另一方面,這也為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了實踐指向,即我們無須過多地焦慮于眼前的得失利害,而應該“守柔”、“弱用”,涵養天性的自然淳樸。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以往更多地關注在“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這后一句,而忽略了前一句,這是不對的。首先這種做法是沒有看到雌雄、黑白、榮辱這三對相反相成概念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其次,這種做法是不利于我們完整地理解老子的“弱用”思想的。前一句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句子,而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后一句的前提和基礎,即“知其雄”、“知其白”、“知其榮”是“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的前提與基礎。陳鼓應先生說得好:“知雄守雌:在雄雌的對待中,對于‘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而后處于‘雌’的一方。‘守雄’的‘守’自然不是退縮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僅執持‘雌’的一面,也可以運用‘雄’的一方。因而,‘知雄守雌’實為居于最恰切妥當的地方而對于全面境況的掌握。嚴復說:‘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也?!@話說得很對,老子不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持靜、處后、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老子注譯及評介》)
因此,如果我們要正確且完整地理解“知其雄,守其雌”這句話,我們一方面需要同時兼顧到“雄”、“雌”兩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道”的高度來審視“知雄守雌”,體悟“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上一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