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絕纓會
典源出處 《韓詩外傳》卷七第十四章:“楚莊王賜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燭滅,有牽王后衣者。后扢(gu) 冠纓而絕之,言于王曰:‘今燭滅,有牽妾衣者,妾扢其纓而絕之。愿趣(cu) 火視絕纓者。’王曰:‘止!’立出令曰:‘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為樂也。’于是冠纓無完者,不知王后所絕冠纓者誰。于是王遂與群臣歡飲,乃罷。”《說苑·復恩》亦載,“王后”作“美人”。
釋義用法 楚莊王與群臣宴飲,日暮殿上燭滅,有臣子趁機拉王后的衣服,王后把他冠上的纓揪掉,請楚王查問。楚王卻下令讓所有人都將纓去掉,然后才點燭,終不知拉王后衣服的人是誰。后以此典形容酣飲縱情。
用典形式
【絕纓】 三國·曹植:“妙舞仙仙體輕,裳解履遺絕纓。”晉·張華:“絕纓尚不尤,安能復顧他。”南朝陳·張正見:“上客何須起,為待絕纓時。”隋·李德林:“群賓莫有戲,燈來告絕纓。”
【絕纓會】 清·吳偉業:“豈是絕纓諸將會,偶因行酒故人留。”
【倒簪纓】 唐·劉禹錫:“促筵交履舄,痛飲倒簪纓。”
【赦絕纓】 清·錢謙益:“憐才可但旌當轍,使過終須赦絕纓。”
上一篇:詩詞典故《絕妙好辭》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老桑烹龜》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