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破我斧, 既砍破了我的大斧,
又缺我斨。① 又砍缺了我的大斨。
周公東征, 周公發兵東征,
四國是皇。② 軍威鎮服四方。
哀我人斯, 可憐我們士兵呀,
亦孔之將。③ 也還算是堅強。
既破我斧, 既砍破了我的大斧,
又缺我錡。④ 又砍缺了我的錡鑿。
周公東征, 周公發兵東征,
四國是吪。⑤ 軍威鎮服四國。
哀我人斯, 可憐我們士兵呀,
亦孔之嘉。 不死就是快樂。
既破我斧, 既砍破了我的大斧,
又缺我銶。⑥ 又砍缺了我的銶矛。
周公東征, 周公發兵東征,
四國是遒。⑦ 四國望風傾倒。
哀我人斯, 可憐我們士兵呀,
亦孔之休。 運氣還算美好。
(據袁梅譯文有改動)
【注】①斨(qiang):柄孔是方形的斧。②皇:匡正。③孔:很。將:壯。④锜(qi):長鑿狀的兵器。⑤吪(e):教化。⑥銶(qiu):三面有刃的矛。⑦遒(qiu):順服。
周成王初即位,派駐東方的管叔、蔡叔勾結殷、徐、奄、淮夷等屬國,發動叛亂。周公帥軍征討,三年而亂平。這首詩就是從征戰士在歸途中歌唱的。
全詩三章,每章三層,意思相同。頭兩句寫戰爭的艱苦、長久。斧、斨等代表各種武器,“既破”、“又缺”,見出武器破損、廢替的多,使人不難想象戰斗如何頻仍、激烈,戰斗者如何出生入死,這正類乎唐人邊塞詩所描寫的“黃沙百戰穿金甲”(王昌齡)的情形。中間兩句是對周公東征的頌揚。這兩句典重、有力。按《詩經》中可信的稱頌周公的作品不過數首,明確歌頌“周公東征”僅此一首。“四國是皇”的語序顛倒,比平敘有力,顯示了周公撥亂反正的威力。后二句是感嘆,寫到戰爭中自我的處境,可謂生命意識的警醒。人在生命的角逐中能出生入死,但事后回想,往往會產生“后怕”,何況這群“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的大軍呢。這兩句感嘆,表現了戰士們對生還的慶幸。
關于本詩的主旨,甚多歧見。陳子展《詩經直解》謂:“東征兵卒既美戡亂,又慶生還。三章只此一意”。又引孫礦云:“破斧缺斨,蓋亦于美中微寓傷嘆意。”看法甚是中肯。這首詩確是表露了東征戰士這些心情。周公東征本是正義戰爭,其平亂求治的行動是代表了華夏各族首先是周民族利益的,詩作者稱頌周公,顯揚武功,自是當然。詩中又對戰爭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厭煩、畏懼,這也是自然的,這是戰爭的本質使然,戀生惡死也是人之常情。這樣的表現是真實而深刻的,《詩經》中不乏這樣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大都出自身經戰爭磨難的戰士之口。
這首詩在《國風》中是有年代可考的早期作品,是一首為時為事之作,顯現了詩人的現實主義態度。這首詩純為賦體,文字樸實。由于它是以第一人稱述說、嗟嘆,“我”字頻頻使用,加上章句的重沓,感情的表達頗有力度。
上一篇:《相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破斧》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