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雕琢合自然》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雕苦之過,反合自然,此為最佳者。(胡震亨《杜詩通》卷三十五引鄭善夫語)
【詩例】
暮歸
杜甫
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復烏啼。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
南渡桂水闕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鞞。
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云還杖藜。
【解析】
雕琢是指錘煉詞句,精心刻畫,自然是指不矯揉造作,不堆砌詞藻,二者看似相妨,其實卻可以統一,就像杜甫的《暮歸》。
《暮歸》是杜甫晚年出三峽后滯留在湖北時的一篇精雕細琢之作。這首先突出地表現在景物描寫上。第一句即出手不凡,一連用了三個顏色字,它們兩實一虛。黃和白是眼前見到的色彩,碧綠則是留在記憶中的色彩,這虛實的結合,還點明了季節,點明了時序的變遷。杜甫是描寫色彩,或者說是使用顏色字的能手,一部杜詩中,像“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波飄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秋興八首》)這樣精彩的詩句不勝枚舉,但是像這樣一連使用三個顏色字,而又安置得極為妥帖的句子倒也不多見。第二句寫聲響:城上傳來報更的擊柝之聲,這聲音又驚動了城上的烏鴉,它們發出了陣陣啼叫。首聯雙起,次聯雙承,繼續寫色彩,寫聲響:月色皎潔,這是色彩;夜風中回蕩著趕制冬衣的搗練之聲,這是聲響。杜甫匠心獨運,精心刻畫,用豐富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塑造出一個凄清幽美的藝術氛圍,正如錢鐘書先生評馬致遠《天凈沙》所云:“不待侈陳孤客窮途,未知稅駕之悲,當前風物已足銷凝,如推心置腹矣。”為后面的感情抒發,作了極好的烘托。同時,在這一藝術氛圍中,白鶴、烏鴉棲息在樹下、城上的形象,反興了詩人自己的客居失所;搗練之聲,更令客子油然而生思鄉之情,以此為過渡,詩篇轉接無痕地由寫景進入抒情,二者交相融合,渾為一體。雖然是精雕細琢之作,卻仍然達到自然的境界。
在聲律上,此詩也體現出“雕苦之過,反合自然”的特點。在這首拗體律詩中,無一標準的律句,第三句中僅一個平聲字“門”,“風凄凄”這樣的“三平調”,又是典型的古風句式,但它卻又完全符合兩句之間平仄相對的要求。以中間二聯的音步而言,第三句是“仄、平、仄、仄”,第四句是“平、仄、平、平”;第五句是“仄、仄、平、仄”,第六句是“平、平、仄、平”,兩兩相對,相當工整。杜甫自稱“晚節漸于詩律細”(《遣悶戲呈路曹長》),有意識地創作了一些拗體律詩,這些拗體律詩又仍富于聲律之美。《杜詩詳注》引毛奇齡的話說:“杜律拗體,較他人獨合聲律。”這首詩稱得上是其中的典型。
寫景抒情,一切出以天然,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確能達到自然的藝術境界,如李白的許多詩作。“雕苦之過,反合自然”,縱然是精雕細琢,但只要不堆砌詞藻,不矯揉造作,不露斧鑿之痕,也能反歸天然,達到自然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節拍自然入妙》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全首拗調》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