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 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轔轔:車行之聲。蕭蕭:馬嘶之聲。耶娘妻子:爹娘和妻子兒女。走:跑著。干:沖犯。里正:里長,大概管一百戶人家。武皇:漢武帝。這是借古諷今的表達,此處指唐玄宗。山東:華山以東。“禾生”句:意指莊稼種得不好。秦兵:和后面的“關西卒”都是指被征調的士兵籍貫。縣官:指官府、國家。信:的確。青海頭:青海湖邊,即與吐蕃經常發生戰事的地方。
入選理由:
唐代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反映現實,反映民間疾苦,幾乎是實錄一樣的寫作,使本詩成為現實主義名篇。
詩詞賞析 中唐白居易等詩人提倡寫新樂府詩,就是學習杜甫的“即事名篇”的寫作形式和精神,本篇就是“即事名篇”的代表作。所謂即事名篇,就是不同于舊樂府詩的標題方式,寫什么內容,標題就要和它有關,或者說標題要概括內容。舊樂府詩的標題只是一個記號而已。本篇叫《兵車行》,當然內容就與出兵打仗有關。“行”是歌、曲的意思,不是出行的行,是舊樂府詩常用的標題標志。舊樂府詩大多是反映現實生活內容的,所以這里也用“行”字繼承傳統。
這首詩歌的內容很好懂。詩人借一名出征打仗的士兵和過路人的對話,敘述了人民經受戰爭災難的痛苦:上前線的親人離別時那撕肝裂肺的哭聲,從少年時就開始的無休止地出征,數不清的人死在沙場,許多村莊變成了荒蕪廢墟,只剩下一些寡婦勉強在耕種,但根本難以交納官家的租稅。男子又上前線了,不知有多少人死去了,舊鬼都還冤魂不散,新鬼又要哀傷地哭冤了。
詩人以人哭開頭,以鬼哭結尾,從人間到陰間,既是現實主義,又點綴著一點浪漫主義,愈發凄哀動人。既有敘述,又有記言問答,敘事角度轉換自然,最符合紀實文學的風格。還有一個寫作方面的包裝,即詩人借古諷今、指東道西的表達。詩寫于楊國忠當權的天寶后期(大概是天寶十一年),楊家兄妹炙手可熱,欺上瞞下。明明是出兵打南詔吃了大敗仗,出征的八萬將士幾乎全軍覆沒,楊國忠還說主將有功,并在關中大量征兵,強行分道抓人,造成哭聲震野的現象。這就是本篇的寫作背景。但是詩中一字未提南詔、云南等字,反將戰場寫到了青海頭,又用了“武皇”等古人,好像在說古事,事實上任何讀者都知道此詩批判的是當時的社會現實。
上一篇:《國風·周南·關雎》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王 翰·涼州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