畟畟良耜,① 犁頭嚓嚓入土,
俶載南畝。 南田初耕正忙。
播厥百谷, 播下各類禾谷,
實函斯活。 種子生機內(nèi)藏。
或來瞻女,② 有人前來看望,
載筐及筥。③ 手提圓筥方筐。
其餉伊黍,④ 送來黃梁米飯,
其笠伊糾。⑤ 斗笠草繩纏繞,
其鎛斯趙,⑥ 鋤具犁地真快,
以薅荼蓼。⑦ 薅除水陸雜草。
荼蓼朽止, 雜草全部腐爛,
黍稷茂止。 黍子稷子并茂。
獲之挃挃,⑧刷刷割谷收獲。
積之栗栗。 谷垛堆積高高。
其崇如墉, 堆高真象城墻,
其比如櫛。⑨ 密排恰如梳爪。
以開百室, 打開倉門百間,
百室盈止。 間間糧食裝滿。
婦子寧止。 妻兒方才得安。
殺時犉牡,⑩ 宰牛擺上祭壇,
有捄其角。(11) 牛角向上彎彎。
以似以續(xù),(12) 祭禮由來久遠,
續(xù)古之人。 自古代代相傳。
【注】①畟畟(cece):耜深耕入土貌。一說鋒利。②女:同“汝”,對耕者言。③筥(ju):圓竹筐。④餉:同酒食待人。⑤糾:繩結(jié)纏繞之狀。⑥镈(bo):除草農(nóng)具。趙(diao):刺也,言扒地除草。⑦薅(hao):除草。荼:指陸生草;蓼:水草。⑧挃(zhi)挃:收割莊稼的聲音。⑨比:密。櫛:梳篦總名。⑩犉(run):身長七尺之牛。一說,黃牛黑嘴者。(11)捄(qiu):通作觩,獸角曲而長貌。(12)似:通嗣,繼續(xù)。(13)古之人:指先祖。
這是周王在秋收之后,為答謝社稷神佑舉行祭祀的樂歌。與《載芟》可稱“姊妹篇”。
內(nèi)容分三層:前十二句,寫耕種耘作,春播夏鋤,為第一層。“畟畟良耜”,起句給人以音樂的美感,也使人聯(lián)想到犁頭入土的狀貌,很有春耕繁忙氣氛。“播厥百谷”,更上應(yīng)首句,將耕種農(nóng)事,順次展開。“或來瞻女”以下四句,則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美麗的農(nóng)婦野田送飯圖:春耕時節(jié),于平原曠野之上,農(nóng)婦們手提飯籃,頭戴斗笠,來到田間地頭,看到農(nóng)夫們還在緊張地勞作,籃內(nèi)飯食飄散出噴噴的香氣,活現(xiàn)出勞動婦女的情態(tài),增強了詩中濃厚的田園生活氣息。接下說草朽苗旺,既歌詠出勞動的成果,又預(yù)示了未來的豐收,為后邊敘寫豐收,打下了基礎(chǔ)。
第二層,由“獲之挃挃”,到“婦子寧止”七句,主要鋪敘豐收景象。與《載芟》不同的是,《載芟》是“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對豐收之景,只是希望,是憧憬,因而寫得較抽象,只說“萬億及秭”,虛張其多而已。而《良耜》則是秋收后的報祭,不但經(jīng)歷了一年的辛勞,也見著了豐收的碩果,所以,寫豐收具體可感:一方面極力摹寫糧垛之高,排列之密,“如墉”、“如櫛”;另一方面,又進一步刻畫出“百室盈止”的收糧入倉的情景,渲染了豐收,也敘寫了收獲的過程:收割、累垛、入倉。“婦子寧止”一句,顯示出經(jīng)過一年的辛苦,勞動到此暫告消歇,暗含對勞動者含辛茹苦的同情。全詩到此,是頓錯,是總結(jié),是敘事,又寄寓感情。
最后四句詩,是第三層意思,主要寫祭祀。雖然僅十六個字,卻把祭祀的過程簡要完備地敘述得清清楚楚:殺上一條大公牛,擺上祭壇,并按自古留傳的禮節(jié),做完一道道儀式。概括性極強。
本詩作為秋冬報賽祭祀的樂歌,自始至終洋溢著對勞動的歌頌和豐收的歡欣。雖然歌唱時一年農(nóng)事已畢,但在歡快的氣氛中,重溫勞動的過程。回憶田園的樂趣,再現(xiàn)豐收的歡欣,充分傳達出當(dāng)時勞動者勤勞、樂觀、友善的美好品格。
在藝術(shù)上,本詩最突出的特點是白描手法的運用和敘事的層次清晰。從全詩看,除末尾有幾句祭祀的祈禱語外,其余部分都是用白描手法直敘勞動生活,而且極有層次。春耕、夏耘、秋獲、冬祭,層層鋪寫,繁而有序,有條不紊。不但開首四句,先耕后播,極合事理;而且農(nóng)婦送飯?zhí)镩g,也是先看到人,再寫提筐挽筥,進而寫筐筥里的飯食,看到頭戴斗笠的草編,由遠及近,既合視覺規(guī)律,又合事理特點;總之,全詩注重按生活的本來面貌和事理的本來邏輯,敘寫事物,給人以清晰、鮮明之感,收到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上一篇:《臣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芣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