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采唐矣?① 菟絲采哪方喲?
沬之鄉矣。② 衛國的沫鄉喲。
云誰之思? 心中想著哪個?
美孟姜矣。③ 美麗的孟姜喲。
期我乎桑中,④ 等候我啊在桑中,
要我乎上宮,⑤ 和我約會到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直到淇水還相送喲。
爰采麥矣? 哪方去采麥喲?
沫之北矣。 衛國沬鄉北喲。
云誰之思? 心中想著哪個?
美孟弋矣。 美麗的孟弋喲。
期我乎桑中, 等候我啊在桑中,
要我乎上宮, 和我約會到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直到淇水還相送喲。
爰采葑矣?⑥ 哪方去采葑喲?
沬之東矣。 衛國沫鄉東喲。
云誰之思? 心中想著哪個?
美孟庸矣。 美麗的孟庸喲。
期我乎桑中, 等候我啊在桑中,
要我乎上宮, 和我約會到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直到淇水還相送喲。
【注】①爰:于何處。唐:菟絲子,蔓生植物。②沬(mei):衛邑名,在商代故都朝歌郊。③孟:排行居長者。姜:姓,后文“弋”、“庸”同。④桑中:即桑林,男女聚會場所。⑤上宮:指社廟。⑥葑:蕪菁。
這是一首歌唱幽期密約的詩。有人根據詩中“采葑”、“采麥”之說,認為抒情主人公是普通勞動者;也有人根據“姜”、“弋”、“庸”為貴族姓氏,認為詩中人乃貴族男女。然而男女之間,愛欲存焉,原是沒有階級性的。所以,確定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對于這一首詩,無關宏旨,詩中沒有明確交代,讀者也沒有糾纏的必要。倒是此詩的情辭音節之美,在三百篇中不可多得,這一點特別值得注意。
詩三章,每章前四句都是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唱出來的,又都是以采集植物起興的(采唐、采麥、采葑)。不少研究者早已指出,以漁魚隱射性愛,以飲食隱射性愛,在詩經中屢見不鮮。其實何止于此。從采集植物興起求愛、相思,就是另一種自然的聯想,這在《“關雎”》、《“卷耳”》中便有表現;至于后世樂府中的“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現代民歌的“我有心摘一朵戴,又怕栽花人將我罵”,都可遙相印證。所以這詩一起就興致勃勃,而又別有用心。讀者聯系下兩句,對于個中妙處不難心領神會。“云誰之思?美孟姜矣”,這種反復問答,最有歌味,能盡抑揚頓挫之致,比直接地宣布要動人得多。“孟姜”(猶言姜家大姐下同)“孟弋”、“孟庸”在這里是美人的同意語,又是愛人的代稱(不必是真名實娃)。在媵妾制的時代,長姊地位特殊;而大家閨秀,別具風姿。故詩中稱謂有著時代的烙印,在當時能喚起一種特別的美感,又飽含著詩人的柔情蜜意。
直接涉及幽期密約的是詩章的后三句。詩人用了一種回憶、遐想的語調,一口氣唱出了心愛的姑娘“期我”、“要(邀)我”及“送我”的整個兒的約會過程,極有層次。這表現既是淋漓盡興的,又是頗為含蓄的。桑中之期,上宮相邀,詩中只點到為止,至于其間唯有天知的柔情蜜意,一概略去,以下便說到淇水相送。比起后人戲文中的“軟玉溫香抱滿懷”之類露骨描畫,真不知有幾多空靈。關于桑中與上宮,說者多有分歧。孫作云以為桑中即衛地的桑林之社(桑為社樹),上宮即社廟。當時的廟會,即男女青年約會場所。其說最為通達。詩人把桑中相期之苦情,上宮相會之樂事,淇水遠送的纏綿(這最末一句使人聯想到《氓》中“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的戀愛描寫),一古腦兒留給讀者自行玩味,尤有悠悠不盡的韻味。
詩的前四句是整齊的四言句,而到末三句卻依次作五五七言句,這是典型的逐漸增字永言的作法。詩人本不難運用齊言形式,如末句就可以作“送我乎淇上”,與上二句劃一。卻偏偏要增襯“之”、“矣”兩個語辭,這顯然是有意為之。何以如此?蓋興會所致,“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詩大序》),使此詩從頭到尾,洋洋乎愈歌愈妙,真欲令人手舞足蹈了。此外,每章前四句略有易辭之處,而末三句則完全相同,這在今日多段的歌曲中還是習見的形式,相同的后一部分通常稱之為“附歌”,往往是主題之所在,故不厭其重。在演唱時,有時附歌須出以合唱,尤為撼人心旌。詩經時代如何演唱,雖已不可確征,然而用類推的方法,可得其仿佛。
上一篇:《桃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桑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