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張衡作《定情賦》①,蔡邕作《靜情賦》②,檢逸辭而宗澹泊③,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⑤,諒有助于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⑥;并因觸類⑦,廣其辭義。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⑧;雖文妙不足,庶不謬⑨作者之意乎!
(《陶淵明集》)
注釋①“張衡”句——張衡,字平子,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定情賦》殘文存《藝文類聚》。②“蔡邕”句——蔡邕,字伯喈,東漢末文學家。《靜情賦》,一名《檢逸賦》,殘文存《藝文類聚》。③“檢逸辭”句——檢,約束,收斂。逸辭,放蕩的文辭。澹泊,恬淡寡欲。④“始則”二句——蕩,放縱。閑正,典雅純正。⑤“將以”二句——流宕,放蕩。諒,諒可、料想。諷諫,婉言規勸。⑥“綴文”二句——綴,連接,此指寫作。奕,累;奕代,一代接一代。⑦觸類——連類相及。這里指心思相同而產生感受。⑧“余園閭”二句——園,田園,指農事;閭,住處,指家務。染翰,以筆蘸墨,指寫作。⑨庶不謬——希望不違背。
賞析這是陶淵明《閑情賦》前的小序。《閑情賦》是一篇大膽而坦率地歌頌愛情的作品。賦文以對佳人的贊美開始,以對佳人的思慕展開,以愿望不得實現而保持誠意結束。在作者生活的時代,一班“正人君子”是回避談情說愛的。誰與“愛情”靠攏,誰就是“輕薄淫褻”之輩。正是這種緣故,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認為,《閑情賦》是陶集的“白璧微瑕”。
這篇小序言簡意賅地闡明作者何以要寫《閑情賦》。首先打出兩面旗幟:張衡的《定情賦》、蔡邕的《靜情賦》。進而說明,他們寫賦言情盡量約束放蕩的言辭,而以恬淡寡欲為宗;開始放蕩思慮,而終歸閑雅純正。這樣做,為著抑制放蕩的邪念,從而有助于諷諫。接著說明,描寫愛情的篇章代有所作。誠如明人何孟春所說:“賦情始楚宋玉,漢司馬相如、平子、伯喈繼之為定情之辭。而魏則陳琳、阮瑀作《止欲賦》、王粲作《閑邪賦》、應玚作《正情賦》、曹植作《靜思賦》,晉張華作《永懷賦》,此靖節所謂‘奕世繼作,并因觸類,廣其辭義’者也。”(《陶淵明集》)最后說明自己“復染翰為之”,同樣“將以抑流巖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這些說明,恰好說明陶淵明在思想體系上還未能或未敢完全擺脫傳統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思想束縛。
不過,在《閑情賦》中,陶氏對佳人的思慕真誠熱烈,對愛情的歌頌淋漓盡致。如此歌詠愛情,在中國文學史上,除了民間文學,在文人創作中是罕見的。陶淵明是個不慕榮利、傲視塵俗的人。他作為“隱逸詩人之宗”,斗膽寫賦談情也正好說明他的為人。這篇小序,剝去其“傳統”的“有助于諷諫”之類的外衣,骨子眼里是說,張衡、蔡邕可以談情說愛,后人也不斷地談說,難道我陶淵明就不可以嗎?一篇簡短的序文,感情幾經變化,文筆幾經曲折,層層深入,剝筍見心,堪稱一篇優秀的說理小品。
上一篇:《卜來敦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愛國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