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如何其?① 現在夜里啥時光?
夜未央, 長夜漫漫天未亮,
庭燎之光。② 是那火炬燒得旺。
君子至止,③ 諸侯朝見快來到,
鸞聲將將。④ 遠處車鈴丁當響。
夜如何其? 現在夜里啥時光?
夜未艾。 夜色濛濛天未亮,
庭燎哳晰。⑤ 是那火炬明晃晃。
君子至止, 諸侯朝見快來到,
鸞聲噦噦。⑥ 鈴聲漸近響丁當。
夜如何其? 現在夜里啥時光?
夜鄉晨。 長夜將盡天快亮,
庭燎有煇。⑦ 火炬漸熄煙氣香。
君子至止, 諸侯朝見已來到,
言觀其旂。⑧ 只見旌旗隨風揚。
(程俊英譯)
【注】①其(ji):表疑問的語氣詞。②庭燎:宮廷中用麻秸等物扎成的火炬,用以照明。③君子:指朝見周王的諸侯。止,語氣詞。④鸞聲:車鈴聲。⑤晰晰(zhe):微明。⑥噦:音hui。⑦煇(xun):煙光相雜貌。⑧旂:繡有交龍,竿頭系鈴的旗。
《庭燎》一詩贊美周宣王勤于政事。作者沒有脫離具體形象,抽象地創作一首對任何君主都適用的贊美詩,而是通過對周宣王一次視朝前的舉止行動、心理活動的描摹刻劃,塑造出一個自勤于政的中興君主形象,這種創作手法產生于數千年前的《詩經》時代,值得重視。本詩共三章,作者塑造周宣王形象亦分三步完成。
每章詩的前兩句描寫宣王夜間問時之早晚的情形。“夜未央”、“夜未艾”之“央”、“艾”同義,訓為“盡”;“夜鄉晨”猶言“夜向晨”,天將曉也。這里的三個時間詞所表達的時間概念是模糊的,大致指夜色將盡未盡時刻,在這不明顯的三段時間變化中,作者描寫了宣王頻頻問時這一細節,從而使讀者窺見宣王急于視朝理事的心理。這一舉動的客觀描述,采用窺一斑以見全豹的手法,凸現了宣王為政自警,夜不安寢、勵精圖治的形象。
各章第三句,從表面看寫的是庭燎燃燒的變化,稍進一層,可以看出火炬燃燒發生的光亮變化是作者借宣王的視覺觀察來表現的,火炬由明亮到微亮,進而到煙光相雜,暗示著時間的緩慢推移。一方面是宣王急于視朝理事的心理活動,另一方面則是時間分秒交替的遲緩,一急一緩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樣宣王心中長夜難捱的焦急情緒也就格外突出。以庭燎細小的變化來寫人物細膩的心緒變化,正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作者的高妙正在于此。
詩寫到上面,一個宵衣旰食的中興君主形象已躍然于紙上,但作者猶嫌刻劃不足。諸章詩的最后兩句再作渲染,這里,作者集中筆墨寫宣王對夜間宮庭外動靜的觀察注視。“鸞聲將將”與“鸞聲噦噦”側重聽覺描寫,“將將”即“鏘鏘”,形容系在馬頸上鸞鈴發出的急促悅耳的聲音,“噦噦”形容鈴聲的舒緩而有節奏。這種由急促到舒緩的鈴聲變化是微妙且歷時頗久的,在宮庭之上的宣王能感覺到這種變化,可見其專注,他大概在推想各路諸侯馳赴早朝的情形:披星戴月,一路疾馳,將近宮門唯恐驚動天子,諸侯們放慢了馬步,緩緩接近。宣王的推測不錯,你看,那繡著交龍的彩旗在晨曦中已經依稀可辨了(“言觀其旂”)!這段描寫十分精彩,它將宣王由盼望“君子”來臨的急切,到迎來“君子”的喜悅的復雜心理變化刻劃出來了。詩至此戛然作結,至于此后各路諸侯會齊,“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那種莊嚴肅穆,宏偉壯觀的早朝景象,也都在作者妙筆之下傳達給了讀者,令人掩卷遐想,回味無窮。
《庭燎》一詩寫景雍容華貴,莊嚴肅穆,富于氣象;描寫人物行動逼真傳神,呼之欲出;刻劃人物心理真實細致,入木三分,以人物舉止行動、心理活動的描摹,景物的烘托渲染塑造出豐滿的形象,而用睹竿知影之法見出作者的歌頌贊美之情,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歌頌,遠遠勝過空泛的贊美。
上一篇:《干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庭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