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的主要內容,《貞觀政要》導讀
《貞觀政要》是摘要撰述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君臣論政以及大臣諫議、奏疏的匯編。吳兢撰。吳兢以為“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至玄宗已大為遜色,故編撰本書,用以提供施政的鑒戒。流傳版本較少,1978年中華書局出版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本,以上海涵芬樓影印元戈直注明成化本加以標點,并取有關史籍對校,可以參閱。
吳兢 (670—749),唐代史家。汴州浚儀 (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編修國史,玄宗時任諫議大夫,兼修文館學士等職,仍修國史。本書竣稿進呈約在開元初。
《貞觀政要》共10卷40篇,大抵每卷為一類,每篇標目: 第1卷為君道、政體; 第2卷為任賢、求諫、納諫;第3卷為君臣鑒戒、擇官、封建;第4卷為太子諸王定分;第4卷為尊敬師傅、教戒太子諸王、規諫太子;第5卷為仁義、忠義、孝友、公平、誠信;第6卷為儉約、謙讓、仁惻、慎所好、慎言語、杜讒邪、悔過、奢縱、貪鄙;第7卷為崇儒學、文史、禮樂:第8卷為務農、刑法、赦令、貢賦、辯興亡;第9卷為征伐、安邊;第10卷為行幸、畋獵、災祥、慎終。內容廣泛,具體涉及唐太宗君臣對于治國指導方針,統治方術,君臣、君民關系,傳統思想,倫理、道德、修養、生活,財政、經濟、生產、法制、軍事、國防等等方面的主張、議論和辯難,生動地反映了“貞觀之治”生機勃勃的景象。唐太宗頭腦開明,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知人善任,求諫納諫,一定程度上率身守法,舉凡封建帝王難能可貴的形象,躍然紙上。
本書所載唐太宗君臣的“嘉言懿行”,成為后世封建政治家競相贊許的楷模。如唐太宗在貞觀初所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故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又君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相當深刻地擺正了國家、百姓、君主三者的關系: 治國必先安民,君主必須為民。要求“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力圖使君臣關系在君主專制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密切無間,希冀“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唐太宗勵精圖治,廣開言路,虛心求諫,屈己納諫,反對 “阿旨順情,唯唯茍過”,并將中書門下省對“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定為制度。魏征等大臣也樂于暢陳政見,敢于犯顏直諫的事跡、言論、貫穿本書始終,其中不少傳為歷史美談。唐太宗以史為鑒,強調記取秦、特別是隋二世而亡的教訓,時時警惕,在本書中有突出的反映。此外,如在日常生活中教戒太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便是見太子乘舟時講的,其它如見其臨食將飯、乘馬、休于曲木之下,均有所誨諭,可見本書記述入微的一斑。
封建史官對帝王的溢美,在本書中也不能免俗。但它比較翔實地集中記述了“貞觀之治”核心人物的有關言行,是研究唐史、特別是初唐政治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參考書。
上一篇:《諸病源候論》的主要內容,《諸病源候論》導讀
下一篇:《趙氏孤兒》的主要內容,《趙氏孤兒》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