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思無邪
古代詩學概念。始見于《詩經·魯頌·駉》:“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據清陳奐《詩毛氏傳疏》,這詩中的“思”字,原是句首語氣詞,無實義。而所謂“無邪”,原來也只是描寫牧馬人放牧時專心致志的神態,并沒有什么微言大義。但在春秋時代,因為政治和“外交”場合的需要,經常賦詩言志,隨機應變,所以有“斷章取義”的現象。孔子也采用當時流行的“斷章取義”辦法,改變了“思無邪”的原意,借用來評價整部《詩》三百篇(即今本《詩經》),并把它與政治教化、“仁”“禮”倫理等方面聯系了起來,見于《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所稱“無邪”,據劉寶楠《論語集解》引包咸之說,謂“歸于正”。意思大致不錯。有“邪”必有“正”,“正”與“邪”是一對矛盾。孔子稱“無邪”,也就是“雅正”之意。不過孔子的“思無邪”一語,實為概括了《詩》三百篇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特點,并非后儒所稱專指思想教化。“無邪”之正,指的就是詩歌的思想情感、語言樂調等的中和之美,其界限還是比較寬廣的。三百篇中有對統治者的諷刺,有對社會黑暗現實的揭露,有男歡女愛的艷歌情詠,有生活理想的崇高追求,題材多種多樣,情感豐富復雜,歡樂、愉悅、哀怨、悲憤,其藝術表現或深沉含蓄,或奔放執著,都被孔子一概列入“無邪”的范圍,對于后代詩歌創作及詩論的健康發展,曾產生良好的影響。但比較而言,漢宋諸儒的理論發揮,表現為思想保守,理解褊狹。如朱熹《論語集注》解釋說:“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情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幾乎完全拋開詩歌藝術的中和之美,純從思想方面的正心誠意、倫理教化人手。他們有的以“香草美人”之辭穿鑿附會為“忠君愛國”、“思賢若渴”之意,有的則直斥愛情作品為“淫奔之詩”,甚至有趨之極端者,主張“悉削之以遵圣人之至戒”(宋王柏《詩疑》卷一),要把愛情詩趕出藝術王國,這顯然并不符合孔子的原來意旨,導致了后儒理論危機。后來清袁枚即痛加抨擊,其《答蕺園論詩書》曰:“且夫詩者由情而生者也,……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緣情之作,縱有非是,亦不過《三百篇》中‘有女同車,伊其相謔’之類,……圣人復生,必不取已安之心而掉磬之也。”(《小倉山房文集》卷三○)為“思無邪”說輸入了新內容、新血液。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心齋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