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三山圖
清·袁江作
絹本設色
縱四一.三厘米
橫五六.八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清人袁江具有深厚的繪畫寫實功力,但他并不滿足于對真山真水的描摹,其作品的表現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強的理想色彩。早年師法仇英,有些師法仇英的仿古之作,而且臨古中工整嚴謹一路畫風居多。袁江學仇英也學的是這一路。中年得無名氏所臨的古人畫稿,遂技法大進。他將雄偉壯闊的山色與富麗堂皇的樓閣,很好地融為一體,既精細入微,又氣勢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畫”的表現能力。
袁江的界畫山水境界峻異、幽奇,章法曲折。丘壑險峭,山石形態奇特多變,如云涌浪卷,如猛獸騰躍,再補以樓閣長廊,皆如仙境一般,引人入勝,這和元明以降常見的山水境界完全異樣。圖中多有想象的成分,或根據名山大川、奇園異境,或根據古畫中的奇境加以變化、夸張,務使幽倩。此圖自題“海上三山”,是袁江的晚年之作。
《海上三山圖》描繪的是神話中的蓬萊三島。傳說在東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為神仙所居之地,島上有長生藥及珍禽瑞獸、奇花異卉,宮殿屋宇皆為黃金白銀所建。畫面上,仙山危聳于茫茫大海中,山勢陡峭險峻而有奇致。島山樓閣崇宏,建造精巧;松海環植,蒼翠蔥蘢。左下一座小島突兀海面,一群仙鹿游息其上。波漣浪涌,云霧飄渺,一派絕景仙境。山石卷曲玲瓏,看得出是受揚州、南京等地園林中湖石假山的影響,但是畫出來卻氣勢非凡。其濃重的青綠設色,既能分出山石的陰陽面,又不掩蓋原來的皴法。色彩沉著,用筆活潑。整體氣勢宏大,局部精微耐看。
海上三山圖
袁江的這幅《海上三山圖》最大的特點是把青綠山水的傳統繼承下來,并發展到一個新的境界。所畫景物皆細入毫發,一絲不茍。青綠設色也和仇英不同,略近于北宋末期的院畫青綠山水,但用筆不同。北宋末期至南宋的院畫青綠山水,多用直線勾皴,主要靠青綠色去表現,而袁江的山水用線多曲筆,線條中頓挫轉折,著意變化,并加以點子皴和釘頭皴,或類似于范寬畫法中的短條皴,但又不完全和前人的畫法一樣,乃出于他自己的獨創。同時袁江加強了生活氣息的描繪,筆法工整,設色妍麗,風格富麗堂皇。袁江的工筆重彩山水,是卓越的清代院體畫。他的成就是巨大的。
繪制界畫作品費時費工,作者又需要懂得工程營造的知識,所以這項技藝到了明、清時已不為一般畫家所掌握,幾乎成為絕響,擅長此種畫法的畫家大都被視作畫匠,地位比較低下,不大為文人們所重視。而揚州人袁江、袁曜則繼承唐、宋以來的傳統,在清代將這一走下坡路的畫科重作振興,豐富了多姿多彩的揚州畫壇,使它在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雜畫冊》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翠羽和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