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爭流圖
明·文徵明作
紙本小青綠設色
縱一三二.四厘米
橫三五.二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文徵明山水筆墨蘊藉、清婉文秀,細勁茂密中見爽朗,他以董巨、二米、趙孟頫、“元四家”筑基,雖也取法北格,但一脈相承的南宗畫系為其“常格”。董其昌說他畫學趙孟頫,“有清和閑適之趣”而“別敞徑庭”。他是“吳門畫派”的主將。清徐沁《明畫錄》曾謂文徵明“其山水出入趙吳興、叔明、子久間,兼得北苑筆意,合作處神采氣韻俱勝,單行矮幅更佳”。其最擅青綠山水,承元初錢選、趙孟頫等氣格,而自出機杼,和擅長大青綠的仇英以嚴謹造型刻畫的重彩畫法審美情趣不同,文徵明的小青綠更能體現時代的風貌。
萬壑爭流圖
現藏南京博物院的《萬壑爭流圖》為文徵明八十一歲時所作的細筆精品,是典型的明人氣格的小青綠山水。此軸寫高山連亙,縈水曲遠,后景層巒聳峙,近處樹木疏朗,中間崗阜錯落,景物高低起伏,賓主得宜;堤岸小徑,有高士漫步于挺秀多姿的喬松擁翠之間……圖中景物是文徵明慣常描繪的江南湖山,是適宜于文人心靈棲息的理想的生活環境,也是文人生活寧靜、社會較為安適的一種折射。
此軸右上角自題:“比余嘗作千巖競秀圖,頗有思致,徐默川子口得之,以佳紙求寫萬壑爭流為配,余性雅不喜作配幅,然于默川不能終卻,漫爾涂抹,所謂一解不能如一解也。”觀是幅可體會到:
一、這類小青綠畫法,上窺唐宋,而法近元人,不受宋人“院體”繪畫造型嚴謹刻實、覆蓋性強的重彩畫法的束縛,而多取鑒元初錢(選)、趙(孟頫)等人的探索、實踐,講求書法意趣的審美表現方向,至明時演變為重在筆趣、帶寫意性的著色方法,滲透著文人畫的審美觀念。它由先前的多勾廓、少皴筆、著色艷麗厚重、裝飾性強,發展到在水墨勾皴的基礎上薄罩石色,不作石色復疊皴染,工中見寫,工中見逸,出之妍潤,秾纖得中,正如文徵明體會的“上古之畫盡于神,中古之畫入于逸”(《岳雪樓書畫錄》)。《萬壑爭流圖》也如文徵明的水墨一格,小青綠亦趨向“以士氣入雅者歸之”(徐沁)的藝術意趣。這種著色方法,設色“淡泊”、“蕭疏”,不在青綠跡象,孤高拔俗之意,體現在藝術神韻的氣息上,靜穆處令人娛心悅目,抒情意趣特濃。從美學范疇來考察,這類小青綠畫法從形式美感上得蕭散閑逸之趣,屬工筆文人畫的范疇,說明明代對傳統青綠一格在文人氣息上有很大程度的突破和開拓,表現出濃郁的時代特色。
二、圖中樹叢脫胎于沈周,筆力老辣,蒼中見潤,益顯蘊藉情味。而整幅山石,墨底落筆明爽,瀟灑靈動,特別是以輕靈流暢的長線條來表現水勢“爭流”的藝術意象。水波從山的峽縫中流出,其源高遠;平溪小澗,自上而下,有旋環直捷之勢。水口處皆從窄峽中環繞而瀉,水境與山脈相通,繁復中求平衡,與山體石色有機配合,平面中見縱深感,線面融洽,頗見協調生動和生活意趣。
三、文徵明畫格總體上以筆墨工整細謹、氣韻清和閑適為勝,早年細致明麗,中年趨向粗放,晚年則粗細兼具,趨于平和。此晚歲小青綠山水,全圖以細勁圓轉的線條塑造形象,峰巒造型方折與圓弧相配合,清麗細潤中寓秀朗蒼率情趣。筆意繁復,刻畫細密而多有變化。在協和的綠色調子中,全圖精工而有士氣,予人以明凈典雅的審美感受。
上一篇:《真賞齋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菊石野兔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