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頓
指詩行中修辭性的而非音律性的停頓或中斷。這種停頓若出現在詩行前頭,便叫做行首停頓;若出現在詩行中間,則叫做行中停頓;若出現在接近詩行結尾處,則叫做行末停頓。緊接于重音的音頓叫陽頓,緊接于非重音的音頓叫做陰頓。陰頓分為兩類:在抒情詩中,音頓前的音節一般為音步中的弱音;在史詩中,音頓處則出現另一個弱音節。通常以標點為標志的詩行音頓相當于歌曲中的換氣,它與詩行中的音律形成一種鮮明對照效應。詩行中也可以不出現音頓,也可以出現不止一個音頓,還可以出現一個或多個較為短暫的或不太明顯的弱音頓。對于這些弱音頓,傳統音律學家稱之為次音頓,而語言學音律家者或聲學音律學者則稱之為音連接點。
在希臘語和拉丁語格律學中,音頓這個術語用于指音步中的詞尾;詩行中的“主要音頓”通常在第三或第四個音步中出現。在歐洲古典格律學中,音頓是詩歌創作的一種重要的技巧,它完全屬于音律范疇,而不可與現代詩律中的停頓混為一談。在對古典詩歌作格律分析時,批評家通常使用諸如“三半音步”音頓(出現在第三個半音步之后)、“七半音步”音頓(出現在第七個半音步之后)等術語來指明音頓的位置。
在歐洲古典詩歌、傳奇詩歌和古英語詩歌中,音頓的使用已相當普遍。但是英語詩歌中,只有在抑揚格五音步詩行出現后,富于變化和富有表達力的音頓(如在喬叟的詩中)才成為一種微妙的詩律手法。在古英語詩歌中,行中停頓被機械地用來將每一詩行分成兩個對等的半行,以強調結構的規整性;而在現代詩中,行中停頓則被作為一種表現多樣性的手法,其目的是通過各詩行中位置變換的停頓來減弱韻律的規整性。在歐洲古典詩歌、傳奇詩歌或古英語詩歌中,行中停頓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其他靈活性較大、或不太正式的詩歌中,行中停頓的位置則是不確定的。
總之,音頓有兩種作用完全相反的基本用法:(1)用來強調詩歌結構的正式性,以區別于非正式的口語體;(2)用來改變一首詩歌比較嚴格的音律結構,使之帶有某種非正式的口語體色彩。譬如,在羅伯特·弗羅斯特的《熄了,熄了》一詩中,行中停頓變化不大,這說明弗羅斯特旨在將一個鄉村家庭悲劇上升到嚴肅藝術的高度。相反,在艾略特《三賢哲的旅程》一詩中的行中停頓則變化多端,這說明詩人試圖賦予該詩一種非正式的口語體色調,以避免使詩作顯得過于冷峻和造作。
上一篇:音調和諧
下一篇: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