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高圖
明·沈周作
紙本淡設色
縱一九三.八厘米
橫九八.一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沈周四十一歲時,畫此圖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畫面自篆書“廬山高”,并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按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描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征。
廬山高圖
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構圖以S形為軸線,自下而上,由近及遠。下端作山根坡角,兩棵勁松配以雜樹,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斜跨木橋,打破了直線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主峰聳立,云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但見群峰直插,回環掩映,爭奇競勝,正如李白詩云:“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廬山五老峰》)再讀畫上題語“公(醒庵)亦西望懷故鄉,便欲往依五老巢云峰”,感到愈加親切了。全圖布局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略無牽強拼湊,真大家手筆。
局部結構亦頗具匠心。如近景的四株樹,以兩松為主,并行彎曲,勢與山脈走向相逆,兩株雜樹一直一彎,既有樹干的穿插又有枝葉的變化。再如瀑布兩側的巖皴法,都取橫向而又型類不同:左面呈橫向放射狀,用密集的點子皴畫出脈絡,顯得樸茂蒼郁;右面則用橫紋折帶皴并加點,表現巖壁的險峭;左右兩相對應,中間直落瀑布,勢相逆而意相承,并引出左方象外之趣。
沈周早年習畫,上追董、巨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廬山高圖》則借鑒王蒙技法,善于組合稠密交疊的石巖,進而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位置大小林木,復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緊,有條不紊。至于遠近層次,一靠墨色濃淡逐漸變化,二靠皴點疏密順理布置。皴法則有兩式:除解索皴外,還以淡墨勾石骨,以焦墨皴擦,絕無余地,再加點子,同時兼取董、巨江南畫風的潤濕、渲淡之長,望之郁然深秀。清方蘭士說過:“每視人畫多信手隨意,未嘗從古人甘苦中領略一分滋味。石翁與董、巨劘(一作摩)壘,敗管幾萬,打熬過來,故筆無虛著,機有神行,得力處正是不費力處。”(《山靜居畫論》)
是圖正值沈周中年精力充沛,飽含激情而絲毫不茍。一樹一石,一峰一澗,一條小徑,一溜石階,一個人物,一座山房,都傾注心血,慘淡經營。元四家山水畫在明代隨吳派興起而風行一時,沈周則是吳派開山祖,潛心研究四家畫法,臨摹達到“能亂真本”的程度。通過他的摹本,元四家畫風廣為傳布,但也滋長了泥古傾向,給山水畫壇帶來不良影響。
上一篇:《灌木集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玉蘭圖、菊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