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
【釋義】
原意指四面都是楚地的歌聲。形容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勝負難分,于是兩軍議和罷兵,并商定以鴻溝為界,各封領土,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決定要趁著項羽兵力衰弱之時,一舉將他消滅。于是,劉邦和大將韓信、彭越、劉賈等人合力追擊項羽部隊,將楚軍圍困在垓(gāi)下。
劉邦想要速戰(zhàn)速決,但韓信說:“雖然楚軍已成甕中之鱉,無路可退,但楚軍的兵力還是不容小覷的,一味求速度必定會給我們帶來無辜傷亡,項羽還有可能趁機突圍。”
張良說:“可以讓漢軍唱楚地的民歌,必定會引起楚軍的思鄉(xiāng)之情,進而失去戰(zhàn)斗力。”
經(jīng)過幾天的部署,張良讓會唱楚歌的士兵一起唱楚歌,歌聲婉轉哀怨,聽者無不落淚。項羽聽到這悲涼的楚歌后,吃驚地說:“劉邦到達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軍隊中有這么多的楚人呢?”
在楚歌的攻勢下,楚軍士兵無心戀戰(zhàn),軍心渙散,項羽幾次突圍都未能成功。最后只帶著八百多騎兵,從南面突圍,在烏江邊上拔劍自刎。
上一篇:嗟來之食典故故事|嗟來之食釋義
下一篇:囫圇吞棗典故故事|囫圇吞棗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