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圖
元·劉貫道作
絹本淡著色
縱三○.五厘米
橫七一.一厘米
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
元代的人物畫,比之宋代相對的衰落了,在卷軸方面,所存無幾。因之劉貫道所作人物畫便顯得突出起來。劉貫道作為宮廷畫家,善畫人物、道釋、鳥獸、花竹,也畫山水,以畫人物為突出。據文獻著錄,所畫人物有《七賢圖》卷、《裕宗御容》、《成宗御容》等。今存作品有《元世祖出獵圖》軸、《消夏圖》卷、《羅漢圖》、《積雪圖》等。《元世祖出獵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是一件紀實的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作品;《消夏圖》則描繪士大夫的閑逸生活。
《消夏圖》在圖卷中略偏左處,畫一士大夫斜倚在床上,右手持麈尾,左手似拄一卷軸,右腿盤在左腿上。床的左方為一方幾,上置簡冊、硯臺、花瓶等物,樂器阮咸斜靠在幾上。床后擺一大屏風,屏風上畫一高士坐床上,床后又畫一屏風,上畫山水,真是畫中有畫。兩旁種有綠竹、梧桐、芭蕉。畫卷右方約占三分之一處,畫兩女侍者,其一年齡略長,雙手捧一包袱;另一略幼,手持長柄扇,似在對語,她們手中所持物與對語內容,顯然與士大夫有關,并借此互相聯系。這一構圖與今傳唐孫位《高逸圖》、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王齊翰《挑耳圖》略為相似而有所變化,可以看出其前后的繼承關系。所畫士大夫,體態閑適,卻又皺眉作有所思的表情,刻畫細致。侍女面容神情也嫻麗相宜。衣紋屬鐵線描,而流暢圓熟。從造型到用筆、著彩,都充分表現了作者繪畫的高度技巧,是元代人物畫的上乘之作。有小書款題“貫道”兩字在竹枝空隙處。
此卷后面有明虞謙題詩云:“猗歟古君子,種竹臨溪曲。水清竹亦清,于茲構華屋。遁世身已閑,讀書志彌篤。窗虛涵碧陰,夜靜響飛瀑。鳳羽激涼飚,魚波漾新淥。渴飲澗中泉,凈斸林下玉。澹然冰雪姿,詎能混流俗?我亦斯人儔,開圖快心目。愿言一相過,秋風駕黃鵠。”用以表達畫面的主題思想。因而后人便以“消夏圖”名之。其實《消夏圖》并未見文獻著錄。劉貫道人物畫見于著錄的僅有《七賢圖》(《西清札記》、《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消夏圖》中被突出描繪的樂器阮咸和士大夫背倚的隱囊(花墊)以及麈尾、床幾等物,都是六朝的器用。士大夫所表現的氣質也屬“七賢”一類人物。故此圖當為劉貫道所作《七賢圖》卷的一部分,描繪的士大夫即為阮咸。此圖原為清宮所藏,后因故散出,并且只存阮咸一段,后人因虞謙題詩而定名為《消夏圖》。如同唐孫位所畫《七賢圖》卷被宋徽宗定名為《高逸圖》一般。
歷史上所稱“七賢”,是指魏晉間“相與友善,游于竹林”的七個著名文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魯迅曾對他們作過具體分析和評價。阮咸,西晉時尉氏人,少解音律,瀟灑不羈,與叔父籍齊名,官至散騎侍郎。獨創并善彈一種樂器,后人亦以人名稱之“阮咸”(也稱月琴)。文獻載首創“七賢”之畫的為東晉戴逵,顧愷之、陸探微等繼之,其后代有制作。今存以南京西善橋南朝宋大墓所出《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為最早。劉貫道此作可與孫位《高逸圖》等進行對比研究。
此畫構圖頗有“古典風味”,人物畫法接近北宋而與南宋有明顯區別,表現了劉貫道的繪畫藝術的繼承及由金入元的特點。作者十分重視傳統,能集諸家之長,臨勒之勤,幾忘寢食,此卷或原有古本作為依據而加以變化發展;而作為杰出畫家的劉貫道,仍能在圖中充分表現自己的藝術特色。
消夏圖
上一篇:《張果見明皇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溪鳧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