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漁隱圖
南宋·李唐作
絹本水墨
縱二五.二厘米
橫一四四.七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室南渡以后,李唐到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在山水畫上出現晚年變法,《清溪漁隱圖》最足代表其新體貌。
定居臨安后,李唐開始接觸江南山水。他慧眼別具,在他的觀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樹是翠的,石是潤的,云是淡的,風是輕的……風光旖旎,撥動了畫家的心弦,于是畫筆闊起來了,線條長起來了,用墨用水,淋漓暢快起來了,寫活了錢塘山水,并創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斧劈”皴法。這一皴法的問世,導引出后來的兩個新品種:馬遠式的方硬簡括的大斧劈和夏圭式的拖泥帶水的大斧劈;還為遙遙后接的浙派山水畫開了先河。
清溪漁隱圖
《清溪漁隱圖》,署款“河陽李唐筆”,寫在卷末樹干間。在畫絹的上中段有“李唐清溪漁隱”六字,上鈐“御書之寶”一璽。引首有王顯之篆書“清溪漁隱”四大字,拖尾有宋人題跋,署“嘉熙丁酉孟冬旦書”。先后為宋徽宗趙佶及項元汴、梁清標等收藏,清《石渠寶笈初編》著錄。收傳印記有:“紹興”(半印)、“甘氏家藏”、“和齋”、“丹陽開國”、“葉蕃”、“米氏家藏書畫子子孫孫保用享”、文彭收藏印三方、項元汴收藏印四十七方、梁清標收藏印六方,又一印不可辨識,還有清乾隆、嘉慶諸璽及乾隆題詩。
全圖乃錢塘一帶山區雨后景色,綠樹濃覆,坡泥翠濕,溪水湍流,滾過板橋、云碓,前端一村翁垂釣江葦間,點出“清溪漁隱”的主題。李唐施出闊筆長撇,利用絹素能暈墨漬水的特殊性能,充分描繪出雨后山石明凈而潤濕的效果。李唐以闊筆濕墨畫樹、坡地、石塊;以勁細流暢的線條寫水流、蘆葦;以重筆焦墨畫人物、板橋、漁舟和木屋。粗放闊筆、流暢細筆、拙厚重筆被他融會在一幅畫面上,顯得粗中有細、縱中有澀、重中有輕,使人感到力的運行的節奏美。
畫幅右端,淺灘畔置有數石,細察靜觀,仿佛小半塊石頭浸入水里,隱約可睹,顯示了溪水的清冽,乃是以側面手法給“清溪”點題,這在古代山水畫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上一篇:《萬壑松風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采薇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