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十八章)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2)而好古(3),竊(4)比于我老彭(5)?!?/p>
譯文
孔子說:“傳述先王之道而不創作,信奉并喜愛古代文化典籍,私下把自己比作我那老彭。”
注釋
(1)述而不作:傳述先王之道而不創作。朱熹《論語集注》:“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保?)信:信仰;信奉。(3)古:指古代文化典籍。(4)竊:私下;私自。謙辭。(5)老彭: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老彭,殷賢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p>
感悟
孔子“信而好古”,意思是“信奉并喜愛古代文化典籍”,一是因為這些文化典籍能夠讓人獲得豐富的知識,所以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墩撜Z·述而》7.20)意思是“我不是無需老師傳授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典籍,通過勤勉而獲得的”。二是這些文化典籍所記載的是古代圣王之道。劉寶楠《論語正義》云:“堯舜文武其政道皆布在方策,所謂古也?!笨鬃右簧?,試圖以先王之道來改變禮崩樂壞的社會為己任,然而最終還是“道之不行”,孔子不得不這樣感嘆道:“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論語·子罕》9.9)意思是“鳳凰不來,黃河不出現八卦圖,我的理想不能實現了??!”既然自己無法實現圣王之道,那么就去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吧。《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這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的工作,無疑主要是“述”,即傳述、闡述,而不必自己另外去撰寫治國之道的新著,因為那些文化典籍中所記載的就是圣王之道。更何況,孔子對待“作”是相當慎重的,“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語·述而》7.28)所以孔子自稱“述而不作”。
孔子對待古代文化遺產采取“信”、“好”、“述”的態度,這是對古代文化遺產的肯定、喜愛、尊重并傳承。朱熹《論語集注》云:“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划斒菚r,作者略備,夫子蓋集群圣之大成而折中之。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史記·孔子世家》稱贊孔子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由此可見,古代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樂》、《周易》、《春秋》因孔子“述”而得以傳承,孔子“述”之功大矣;孔子亦因“述古”而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化大師。
當然,孔子在其“述”的過程當中自然會有所選擇,有所刪定,有所闡釋?!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疲骸澳艘蚴酚涀鳌洞呵铩?,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庇伞啊洞呵铩分x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可以看出孔子在“述”的當中是有所褒貶的。
孔子在傳述先王之道的過程當中,提出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以“中庸”為方法論,以道德修養為基礎的儒家學說,孔子由此而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鬃釉趥魇鱿韧踔赖倪^程當中,還提出了“實施先王之道”、“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和“舉賢才”等一整套的政治主張和執政理念,孔子由此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政治家。這些實際上都是他的創作,或者說是寓作于述。由此可見,“述”未必不如“作”,“述”亦非易事。
7.2 子曰:“默而識(1)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2)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注釋
(1)識(zhì):記住。(2)何有: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其意思較靈活,可根據上下文意譯為“有什么困難”、“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關系”等。這里指“有什么困難”。
感悟
一 默而識之
受孔子“默而識之”這一學習方法的影響,我從當老師的第一天開始,無論是教現代文還是古文,事先都把課文和講義背得滾瓜爛熟,上課時幾乎從不看教材,也不看講義。聽過我講課的學生,幾乎都記住了我的這一講課特色,并且驚訝于我的記憶力。
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首先是把它當成一種學習方法,通過將所教課文“默而識之”,并爛熟于心,從而增加了自己的知識量,也借此鍛煉了記憶力。其次是把它當成一種教學態度。我不是說,背不出教材和講義的教師就是教學態度有問題;而是說,我長期以來追求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反映到教學上就形成了一種嚴謹教學的態度,既要熟讀教材,認真撰寫講義,還要下苦功夫把教材和講義都背下來。俗話說“熟能生巧”,教材和講義都爛熟于心,講課時自然就能夠駕輕就熟、輕松自如了。我所教的每屆學生中幾乎都有人向我討教記憶的絕招,我答曰沒有絕招,只有最蠢的辦法,就是八個字:“默而識之,死去活來?!蔽宜f的“死去活來”,不是說“昏厥過去又蘇醒過來”,而是說讀書要下死功夫去背誦,背得“死去活來”,累得不亦樂乎,最后可以丟掉死的書本,讓它活在自己的腦子里,背誦如流、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從而使得“死的去,活的來”。這就是“死去活來”新解,也是我讀書的座右銘。每次上課時,前十分鐘我都是讓學生到講臺上來背誦上次教的課文,學生都爭先恐后地上臺背誦,像《莊子·逍遙游》、《韓非子·五蠹》和《楚辭·離騷》這樣的文章都背得非常流利。在我所教的每屆學生中幾乎都掀起了背誦課文的熱潮??鬃印澳R之”的學習方法影響了我一生,我亦因此而影響了一大批學生。
二 學而不厭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28章感悟。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2)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不修養品德,不講習學問,聽到義之所在不能追求,有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注釋
(1)徙:遷移。這里指靠攏;追求。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徙義,見義則徙意而從之?!保?)是:這。
感悟
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其中修身是基礎??鬃诱J為,“仁”的精神既要通過“禮”來體現,也要通過一些具體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來體現。一個人應該具有忠孝、恭敬、寬厚、信義、智勇、剛毅、勤勉、慈惠等美德,具有廉恥之心。例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14.28)意思是“君子的道德體現在三個方面,我沒有做到:仁德的人無憂慮,聰明人不會被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先生是在自述啊?!笨鬃硬粌H倡導仁、智、勇,并且能夠身體力行,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到了??鬃诱J為,道德修養也是治國之道?!抖Y記·中庸》云:“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薄白訌垎柸视诳鬃印?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陽貨》17.6)意思是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诱f:“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笨鬃诱f:“莊重、寬厚、誠實、勤勉、慈惠。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勉就會卓有成效,慈惠就能讓人服從。”由此可見,“仁、智、勇”是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三達德”,“恭、寬、信、敏、惠”是孔子所倡導的五種美德,它們既屬于道德修養的范疇,是成為仁人君子所必備的品德,也是治國之道。
然而該怎樣修身呢?孔子在這里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修德、講學、徙義、改過。孔子曾反復強調此四者。例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2.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墩撜Z·述而》7.20)意思是“我不是無需老師傳授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典籍,通過勤勉而獲得的”。在求知的過程中,孔子往往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論語·述而》7.2)。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7.6),意思是“立志于求道,堅守道德,依據仁德,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叭~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保ā墩撜Z·述而》7.19)意思是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鬃诱f:“你為什么不說:他的為人,勤奮學習就忘記了吃飯,樂于求道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快要到了,如此而已。”其中的“志于學”、“好古,敏以求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游于藝”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等,都體現了孔子的講習學問和好學精神。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保ā墩撜Z·顏淵》12.10)意思是“以忠誠信實為主,追求道義,這就是崇尚道德”?!白釉唬骸^則勿憚改。’”(《論語·學而》1.8)意思是“有了過錯就不害怕改正”??鬃訉︻伝亍安贿w怒,不貳過”(《論語·雍也》6.3)的精神大加贊賞。
孔子以此四者自勉,并且經常擔憂自己未能做到這四條。何以如此呢?朱熹《論語集注》引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學必講而后明,見善能徙,改過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茍未能之,圣人猶憂,況學者乎?”修德、講學、徙義和改過,這是孔子所提倡的為學之要,值得我們把它當成座右銘。
7.4 子之燕居(1),申申如(2)也,夭夭如(3)也。
譯文
孔子在家休閑時,精神舒暢,神情愉悅。
注釋
(1)燕居:閑居。朱熹《論語集注》:“燕居,閑暇無事之時。”(2)申申如:精神舒暢貌。(3)夭夭如:愉悅貌。朱熹《論語集注》引楊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p>
感悟
人們在家休閑時,往往率性而為,不修邊幅,精神懶洋洋的,徹底放松;或許也有一些人在朝廷之上一臉的嚴肅,回到家里仍然板起面孔,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鬃觿t異于二者之為。例如: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保ā墩撜Z·鄉黨》10.3)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保ā墩撜Z·鄉黨》10.4)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保ā墩撜Z·鄉黨》10.5)
10.3章是記孔子為君儐相之容,10.4章是記孔子在朝之容,10.5章是記孔子為君聘于鄰國之禮??傊?,此三章皆是記孔子的行為舉止和容貌。作為外交官,無論是接引賓客,還是出使他國,孔子皆依禮而行;作為臣子,無論是上朝還是退朝,孔子亦皆依禮而行。而禮在于嚴肅、端正和恭敬,所以孔子無論是接引賓客,還是出使他國,其神情是嚴肅、端正和恭敬的。你看:國君召喚孔子接引賓客,孔子臉色莊重,腳步加快。孔子向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分別向左邊和右邊拱手,衣裳前后飄動,但很整齊。他快步向前,好像鳥兒展開翅膀的樣子??鬃舆M入朝廷之門,恭敬謹慎的樣子,好像無處容身。站不站在門中間,走不踩門檻。經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矜持莊重,腳步加快,說話好像中氣不足。提起衣裳下擺登堂,恭敬謹慎的樣子,屏住氣好像不能呼吸。走出朝堂,走下一級臺階時,臉色舒展,怡然自得。下完臺階,快步向前,好像鳥兒展開翅膀的樣子?;氐阶约旱奈恢蒙蠒r,恭敬不安的樣子。孔子出使他國,拿著圭,恭敬謹慎的樣子,好像不能承受。向上舉好像作揖,向下放好像交給別人。臉色戰戰兢兢,腳步很小好像循著線路走。如果在朝時是如此嚴肅、端正和恭敬,居家時也是如此,其結果則可能把人給累壞,猶如我們平常所說:“你這樣累不累啊,老是這樣作古正經的樣子!”你看:孔子在呈獻禮物時,和顏悅色。以私人身份與他國君臣會見時,輕松愉快??鬃釉诩倚蓍e時,既不是慵懶拖沓,也不是作古正經,而是率真自然,精神舒暢,神情愉悅。其風度、其神情宛然目前。此乃非常人刻意模仿所能至者,亦是其弟子善記其容貌者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1)!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2)!”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厲害啊!我很久沒再夢見周公了??!”
注釋
(1)甚矣吾衰也:主謂倒裝句,即“吾衰也甚矣”,下句“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句式相同。甚:厲害;過分。(2)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輔佐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封于魯(今山東曲阜市),為魯國始祖。武王死,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攝政,盡心輔佐,有大功于周。相傳周公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周公是孔子最欽佩的圣人之一。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路》13.12章感悟。
7.6 子曰:“志于道,據(1)于德,依(2)于仁,游于藝(3)?!?/p>
譯文
孔子說:“立志于求道,堅守道德,依據仁德,游憩于六藝之中。”
注釋
(1)據:固守;堅守。朱熹《論語集注》:“據者,執守之意?!保?)依:依據;憑借。何晏《論語集解》:“依,倚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依者,不違之謂?!保?)游于藝:意思是置身于六藝的學習之中。游:游歷;游憩。藝: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感悟
孔子一生,志于求道??鬃铀笾?,是堯、舜、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的仁愛之道,孔子認為此乃治國安邦之道;孔子所求之道,是真理??鬃硬幌橹畩^斗終生,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14.38),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4.8),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傍晚死了也值得了”。這是一種為追求真理而勇于獻身的精神。兩千多年來,這種精神曾激勵過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神圣的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死而后已”(《論語·泰伯》8.7)。
孔子在求道和行道的過程中,不斷地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他倡導“仁”、“智”、“勇”三達德和“恭、寬、信、敏、惠”五種美德,倡導君子要具有廉恥之心。他不僅建立起了系統而完美的道德體系,倡導君子人格,他的許多道德格言成為中國人兩千多年來修身養性所奉行的金科玉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所倡導的這種道德體系,堅守道德。例如:孔子一方面胸懷遠大理想,并且具有治國才干,他一生都在為實現理想而奔走、而呼喊。而要實現其理想,就必須出仕。另一方面孔子雖然急于出仕,但他是有原則講操守的??鬃佑袃刹皇耍阂皇遣挥貌徽數氖侄沃\求官職。二是不仕于僭離于正道之人??鬃拥倪@種“出仕”觀,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操守和人格魅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含義是仁者“愛人”,孔子的學說也被稱之為仁學??鬃印叭室詾榧喝巍保ā墩撜Z·泰伯》8.7),并且身體力行,其一切行事,皆依據仁德,最終成為圣者和仁者。“據于德”主要側重于自身的品德修養,“依于仁”主要側重于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如何做人。
無論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都得以學問作為根基,孔子時?!坝斡谒嚒?,置身于六藝的學習之中,用以增進知識,增強才干,陶冶身心。我們現在言“藝”,可泛指各種知識和技藝。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涵蓋了當今教書育人的主要方面:志于道,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據于德,注重思想品德修養;依于仁,以仁愛之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如何做人;游于藝,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
綜上所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既可以看成是孔子進行道德修養的方法,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孔子的教學大綱,他以“道、德、仁、藝”教育學生。如果誰真正做到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那么他無疑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具有了君子人格。有鑒于此,我們不妨把“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當成自己的座右銘,也可以當成一所大學的校訓。
7.7 子曰:“自行(1)束脩(2)以上,吾未嘗無誨焉?!?/p>
譯文
孔子說:“凡是自己送上十條以上干肉作為拜師禮的,我沒有不教誨的。”
注釋
(1)行:授予;付與。(2)束脩:十條干肉。脩:干肉?!墩f文》:“脩,脯也?!薄案?,干肉也?!笔畻l為一束。朱熹《論語集注》:“脩,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p>
感悟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遠在夏代就已出現,《漢書·儒林傳》云:“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蔽髦軙r期的學校都是官學。從學校級別來看,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設在王都和諸侯國的都城,是供大貴族子弟入學的學校;鄉學設在其他地方,是供一般貴族子弟入學的學校?!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吩疲骸爸斺孕蛑??!币馑际寝k好學校?!扳孕颉倍际枪糯泥l學。從教育程度來看,學校分為小學與大學兩類。8歲入小學,學制7年,主要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馭、識字、算數六種技藝。例如:《周禮·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漢書·藝文志》云:“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薄抖Y記·王制》云:“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惫湃?5歲入大學,其中設在王都的大學叫做“辟雍”,四周有水環繞,形如璧,故稱“辟雍”;設在諸侯國都城的大學叫做“泮宮”,東西兩門以南有水半環,故稱“泮宮”。學制9年,或者更長一些。主要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貴族子弟從8歲入小學,到大學畢業,一般是30歲,這時才有資格參與國家政事。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奴隸和庶人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就意味著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對于平民子弟來說只能是夢想與空談。
春秋時期,諸侯兼并,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社會動蕩,教育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原本由官府收藏的一些文獻典籍流落到了民間,新興的“士”階層活躍起來,他們開始聚徒講學。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孔子30歲時創辦私學,招收弟子。琴張、顏路、曾點、冉耕、子路、閔損等皆為孔子的早期弟子。
“子曰:‘有教無類?!保ā墩撜Z·衛靈公》15.39)意思是“任何人都教育而不區分是哪一類人”。從國別來說,不分國籍。例如:孔子弟子分別來自魯、齊、衛、陳、晉、宋、蔡、秦、燕、楚、吳等國。從身份來說,不分貴賤與貧富?!白釉唬骸孕惺懸陨希嵛磭L無誨焉?!敝祆洹墩撜Z集注》云:“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只要交點學費,孔子就收他做弟子。后來“束脩”就成為教師酬金的代名詞。例如:孔子弟子中有貧困不堪的顏回,有經商致富的子貢,有魯國貴族子弟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從關系來說,也不分親疏。例如: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16.13)意思是陳亢向孔子的兒子伯魚問道:“你從老師那里得到過與其他弟子不同的教誨嗎?”伯魚答道:“沒有。父親曾經獨自站立,我快步走過庭院。父親問:‘學了《詩經》嗎?’我答道:‘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我退下之后就學習《詩經》。有一天,父親又獨自站立,我快步走過庭院。父親問:‘學禮沒有?’我答道:‘沒有?!赣H說:‘不學禮,就不能立足于社會?!彝讼轮缶蛯W習禮。我只聽到這兩個教誨?!标惪和讼轮蟾吲d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得到三點收獲,知道了學詩和學禮的重要性,又知道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由此可見,孔子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偏愛而為其“開小灶”??鬃印坝薪虩o類”的教育觀,既打破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壟斷地位,從而使得庶民也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也體現了教育公平的原則。
7.8 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4),則不復(5)也?!?/p>
譯文
孔子說:“不到學生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時,不去啟發他。我舉出一隅而學生不能類推出其他三隅,我就不重復教了?!?/p>
注釋
(1)憤:郁結于心;憋悶。此指苦苦思考而想不通。朱熹《論語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保?)悱:想說而說不出來。朱熹《論語集注》:“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保?)隅:角落?;寿墩撜Z義疏》:“隅,角也。床有四角,屋有四角,皆四隅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4)反:類推。朱熹《論語集注》:“反者,還以相證之義?!保?)復:重復。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設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敝祆洹墩撜Z集注》:“復,再告也。”
感悟
教學原則是有效地進行教學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也是教學實踐的結晶??鬃釉诮虒W實踐中形成了系統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從而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啟發性原則就是孔子的教學原則之一。
所謂啟發性原則,是指充分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智慧的教學原則??鬃拥膯l性教學原則具體體現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等兩個方面。
第一,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白釉唬骸粦嵅粏?,不悱不發?!币馑际恰安坏綄W生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時,不去啟發他”。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后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為達其辭。”又引程子曰:“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后發,則沛然矣?!薄安粦嵅粏?,不悱不發”,是孔子所倡導的啟發式教育原則的重要內容,啟發式教學原則亦由此而來,其實質是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反對注入式教學。
第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我舉出一隅而學生不能類推出其他三隅,我就不重復教了”?!芭e一反三”的教學原則由此而來,其實質是提倡善于學習,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例如: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釉唬骸ト缫?,吾與女,弗如也?!保ā墩撜Z·公冶長》5.9)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誰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敢跟顏回相比?顏回聽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笨鬃诱f:“是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觀點,是不如他啊?!?/p>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3.8)意思是子夏問道:“‘美好笑容酒窩妙,黑白分明眼睛美,好像潔白的質地上繪著絢麗的圖畫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說:“先有白色質地,然后繪畫?!鼻尚γ滥?,這是素地;有此而后可加粉黛簪珥衣裳之飾,這好比是繪著絢麗的圖畫。所以說繪事后于素。子夏由孔子所說的“繪事后素”而感悟出另外一個道理:忠信好比素地,禮儀好比繪事,即所謂絢。于是子夏說:“禮產生在忠信之后吧?”孔子說:“能夠闡發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開始與你討論《詩經》了。”
綜上所述,子貢的“聞一以知二”、顏回的“聞一以知十”和子夏由孔子所說的“繪事后素”而感悟出的“禮后乎”,都證明了孔子“舉一反三”教學原則的功效。
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不曾吃飽過。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16章感悟。
7.10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天哭泣過,就不唱歌。
感悟
請參見《論語·述而》7.32章感悟。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1),舍之則藏(2)。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3)三軍(4),則誰與(5)?”子曰:“暴虎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7),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任用我,就出仕;不用我,就退隱。只有我與你能夠這樣??!”子路說:“如果您率領軍隊,則與誰共事?”孔子說:“徒步搏虎,徒步渡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與他共事。如果我率領軍隊,與我共事的,是遇事能戰戰兢兢,善于謀劃而能成功的人?!?/p>
注釋
(1)行:做;從事。這里指出仕。(2)藏:隱藏。這里指退隱。(3)行:率領。(4)三軍:周朝制度,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后以“三軍”泛指軍隊。(5)誰與:與誰。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6)暴虎馮(pínɡ)河:徒步搏虎,徒步渡河?!稜栄拧め層枴罚骸氨┗ⅲ讲?。馮河,徒涉也?!彼^“徒搏”,是不憑借車而徒步搏虎;所謂徒涉,是不憑借舟而徒步渡河。(7)必:如果;果真。必也:單獨為一分句,假設的內容往往承前而省略?!氨匾病背星懊娴摹白有腥?,則誰與”而來,就是“如果我率領軍隊,與我共事的”。
感悟
孔子倡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任用我,就出仕,以施展自己的才干;不用我,就退隱,以修身養性??鬃釉诹硗獾膱龊弦舱f過類似的話?!翱鬃釉唬骸[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保ā墩撜Z·季氏》16.11)意思是“隱居來保全自己的志向,行義來實現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沒見過這樣的人”。在孔子看來,能夠這樣做的人是非常少的,他對顏淵說:“惟我與爾有是夫!”意思是“只有我與你能夠這樣??!”后來《孟子·盡心上》對孔子的這一思想做了闡發,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币馑际恰肮糯娜耍弥荆瑒t惠澤施加百姓;不得志,則修身養性而出現在世人面前。不得志則獨善其身,得志則兼善天下”。這種“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兩千年來,它幾乎成為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也幾乎成為知識分子仕途失意時自我安慰的良方。
孔子如此稱贊顏淵,似乎引起了子路的一絲嫉妒。或許他這樣想:雖然我不能像顏淵那樣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但是我也有顏淵所不及的優點??!我的勇敢,顏淵能及乎?于是子路問孔子道:“子行三軍,則誰與?”意思是“如果您率領軍隊,則與誰共事?”在子路看來,這答案乃不言自明,大有舍我其誰也的氣概。子路此問的用意,孔子豈能不知?然而孔子的回答卻使得子路大感意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币馑际恰巴讲讲ⅲ讲蕉珊?,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與他共事。如果我率領軍隊,與我共事的,是遇事能戰戰兢兢,善于謀劃而能成功的人”??鬃又?,是希望子路改變那種“徒步搏虎,徒步渡河,死了也不后悔”的逞強好勝性格,這似乎是給子路潑了一瓢冷水,實際上則是諄諄告誡子路不要一味地好勇而冒險蠻干,要成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夫不謀無成,不懼必敗,小事尚然,而況行于三軍乎?”有勇有謀,智勇雙全,才是值得稱道的啊!
7.12 子曰:“富而(1)可求也,雖執鞭之士(2),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
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求得,即使做執鞭的人,我也做。如果不可以求得,就做我喜歡的事情吧?!?/p>
注釋
(1)而:如果。(2)執鞭之士:手執皮鞭維持秩序的差役。根據《周禮》,古代執鞭之士有兩種:一是天子諸侯出行時執鞭開道的人?!吨芏Y·秋官司寇·條狼氏》:“條狼氏: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子男則二人”。意思是“條狼氏掌管著拿著鞭子驅趕行人避讓,天子出入時有八人執鞭夾道護衛,公出入時有六人,侯伯出入時有四人,子男出入時有二人?!倍鞘袌鰣瘫蘧S持秩序的守門人。《周禮·地官司徒·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币馑际恰胺彩率袌鲩_始交易人們進入時,胥師就要拿著鞭杖把守市場大門”。
感悟
請參見《論語·述而》7.16章感悟。
7.13 子之所慎:齊(1)、戰、疾。
譯文
孔子所慎重對待的事情是:齋戒、戰爭、疾病。
注釋
(1)齊(zhāi):通“齋”,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以示莊敬。
感悟
《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惫湃嗽诩漓胫岸家M行齋戒,即沐浴潔身,穿上整潔的衣服,戒除酒、葷、色等嗜欲,以示莊敬,從而使自己處于一種“思與神接”的境界,這樣在祭祀時方可與所祭之神溝通,因此孔子對待齋戒(與祭祀相關)和戰爭都很慎重。
孔子曾經這樣稱贊禹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保ā墩撜Z·泰伯》8.21)意思是“對于禹,我沒有什么可批評的了。自己飲食很差,祭祀鬼神卻豐潔;自己衣服破舊,祭服卻華美”。
對于齋戒和祭祀的慎重,孔子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你看他:“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保ā墩撜Z·鄉黨》10.7)意思是“齋戒沐浴完,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居住一定要改換臥室”。所謂“變食”,就是改變平常所食,即不飲酒、不吃葷。所謂“遷坐”,就是改換臥室,即不與妻子睡在一個房間。古代天子以至于士,臥室分為“燕寢”和“外寢(也叫正寢)”。平時跟妻子住在燕寢,齋戒時就單獨住在外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3.12)祭祀祖先時好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祀鬼神時好像鬼神就在眼前?!抖Y記·玉藻》云:“凡祭,容貌顏色,如見所祭者。”此所謂祭禮如事生。《禮記·祭統》云:“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蒞之,有故則使人可也?!奔漓霊撚H自參與,如果有特殊緣故不能參加,也可以使人代替。然而孔子認為:“吾不與祭,如不祭?!币馑际欠彩羌雷婕郎瘢约罕仨氂H自參加;如果自己不能參與祭祀而使人代替,就如同沒有祭祀,即不能像親自祭祀時那樣感覺“如(祖)在”與“如神在”。此所謂祭祀貴虔誠恭敬,只有親自祭祀,才會有其誠則有其神。我們由上述三章可以看出孔子對待齋戒和祭祀的慎重態度。
孔子慎重地對待戰爭,這不是說孔子參不參加戰爭的問題,而是表明孔子不輕易言戰,更不贊成發動侵略戰爭。例如:“衛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唬骸薅怪拢瑒t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15.1)孔子曾斥責衛靈公為好色之徒,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9.18)。意思是“我沒見過喜好道德如同喜好女色一樣的人”。又稱衛靈公為無道之君,“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衛靈公本來面臨著亡國的危險,幸好有“仲叔圉治賓客(治理外交),祝鮀治宗廟(治理宗廟祭祀),王孫賈治軍旅(治理軍隊)”(《論語·憲問》14.19),才不至于亡國。因此,在孔子看來,衛靈公當改弦易轍,而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然而恰恰相反,衛靈公竟然向孔子詢問軍隊戰陣之法,這就表明他有意要發動戰爭,置生靈涂炭于不顧。孔子以“陳列俎豆之類的禮儀,我曾聽說過;軍隊的事情,從來沒有學過”作答,這是委婉暗示他:如果你要詢問禮儀方面的事情,我倒聽說過,可以講給你聽。然而衛靈公愚頑無知,執迷不悟,沒有順著孔子的誘導而詢問禮儀之事,這也就表明他沒有放棄發動戰爭的野心。孔子知道自己的學說在這里行不通,認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論語·衛靈公》15.8),意思是“不可以跟他交談卻跟他交談,是白費口舌”。并且孔子一向主張“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15.40)。意思是“政治主張不同,則不必互相商議”。像衛靈公這樣的人,不必再與他交談了,也不必再希冀他施行德政了,于是孔子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鬃釉唬骸?!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孔子曰:‘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保ā墩撜Z·季氏》16.1)季氏將伐顓臾,孔子與其弟子冉有、季路就此展開了一次對話。冉有、季路來向孔子通報情況,但言辭委婉,不言“季氏將伐顓臾”,而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可見其心虛??鬃邮紫扰u他們說:“冉求!恐怕要責備你吧?”接著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理由:第一,從歷史因素來看,顓臾曾經受到魯國的禮遇:“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意思是過去先王任命他主持祭祀東蒙山;第二,從地理位置來看,“且在邦域之中矣”,意思是顓臾的疆域在魯國境內;第三,從兩國關系來看,“是社稷之臣也”,意思是顓臾是魯國的屬國。然后孔子反問道:“何以伐為?”即為什么要攻打顓臾呢?春秋時期所謂“伐”,興兵的一方總得有個理由,而孔子舉出了三條不能“伐顓臾”的理由,由此可見,所謂“季氏將伐顓臾”,乃師出無名,為不義之舉??鬃幼詈笈u并告誡仲由和冉求道:你們兩人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招致;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穩定;反而策劃在境內使用武力,我擔心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宮廷內部。我們由上述兩章可以看出孔子對待戰爭的慎重態度,戰爭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生命,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豈能不慎?豈能輕言戰爭?
關于孔子對于疾病的慎重,請參見《論語·鄉黨》10.16章感悟。
7.14 子在齊聞《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2)。”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說:“沒想到《韶》樂達到了這種美妙境界?!?/p>
注釋
(1)韶:舜時的樂曲名。(2)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指舜作的《韶》樂所達到的盡善盡美的境界?!墩撜Z·八佾》3.25章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不意舜之作樂至于如此之美?!睘椋鹤?;制作。
感悟
請參見《論語·八佾》3.25章感悟。
7.15 冉有曰:“夫子為(1)衛君(2)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3)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4)。”
譯文
冉有說:“老師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好吧,我去問他。”子貢進入孔子屋里,說:“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弊迂曊f:“他們會因辭讓君位而后悔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并得到了仁德,又后悔什么呢?”子貢出來,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注釋
(1)為(wèi):幫助。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為,猶助也。”(2)衛君:指衛出公輒。衛靈公太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夫人南子而逃到宋國,又轉到晉國。靈公死,立蒯聵之子蒯輒為君。晉國趙簡子試圖送蒯聵回國為君,借以侵略衛國。衛國發兵抵御晉軍,拒絕蒯聵回國??鬃哟藭r在衛國,冉有疑孔子欲助衛君,便有此問。(3)怨:后悔。朱熹《論語集注》:“怨,猶悔也。”(4)夫子不為也: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父子爭國,惡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齊為賢且仁,故知不助衛君明矣。”
感悟
請參見《論語·泰伯》8.1章感悟。
7.16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2)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p>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飲水,彎曲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云?!?/p>
注釋
(1)飯疏食:吃粗糧。飯:吃;吃飯。疏食:粗糧。(2)枕: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動詞,以……為枕。(3)浮云:比喻不值得關心和重視的事物,意思是與己無關。
感悟
孔子胸懷遠大理想,并且具有治國才干,他一生都在為實現理想而奔走,而呼喊。而要實現其理想,就必須出仕,所以子路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18.7)意思是“君子出來做官,是為了施行他的道義”。即盡應盡之責,擔負改造社會的重任。正如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吾不與易也?!保ā墩撜Z·微子》18.6)??鬃硬⒎遣幌<礁毁F,更非不追求富貴。而欲富貴,也必須出仕。
雖然孔子急于出仕,但他是有原則講操守的??鬃佑袃刹皇?。
一是不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官職。“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7.16)意思是“用不正當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云”?!案≡啤北扔鞑恢档藐P心和重視的事物,意思是與己無關?!白釉唬骸欢汕笠玻m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墩撜Z·述而》7.12)意思是“財富如果可據義求得,即使做執鞭的人,我也做。如果不可以求得,就做我喜歡的事情吧”。陳天祥《四書辨疑》云:“富與貴人皆欲之,圣人但無固求之意,正在論其可與不可,擇而處之也。不義而富且貴,君子惡之,非惡富貴也,惡其取之不以其道也。古之所謂富貴者,祿與位而已。貴以位言,富以祿言。富而可求,以祿言也。執鞭,謂下位也。蓋言君子出處當審度事宜,谷祿之富,于己合義,雖其職位卑下,亦必為之。故夫子之于乘田委吏亦所不鄙。茍不合義,雖爵位高大,亦必不為。故夫子之于季孟之間亦所不顧也。伊川曰:‘富貴人之所欲也,茍于義可求,雖屈己可也;如義不可求,寧貧賤以守其志也?!苯寡墩撜Z補疏》云:“《易傳》稱‘崇高莫大乎富貴’,富貴非圣人所諱言也,但有可求不可求耳。不可求,所謂‘不以其道得之’也。茍以其道得之,何不可求之有?孟子言‘非其道,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以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正與此章之旨相發明。非道以求富貴,鄙夫也?!?/p>
二是不仕于僭離于正道之人。當時“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睿芍^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笨鬃釉唬骸爸Z,吾將仕矣。”(《論語·陽貨》17.1)意思是陽貨想讓孔子拜見他,孔子不去見他,陽貨就送給孔子一頭煮熟了的小豬。孔子探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就去拜謝他。兩人在路上相遇了。陽貨對孔子說:“過來!我跟你說話。”陽貨說:“懷藏才能卻聽任國家迷亂,可以叫做仁德嗎?不可以!喜歡參與政事卻屢次錯過機會,可以叫做聰明嗎?不可以!日月消逝,歲月不等人啊。”孔子說:“好吧,我準備做官。”雖然孔子對陽貨所說的一番話有所感觸,表示“吾將仕矣”,但是孔子因反對季氏專權,反對陽貨作為季氏的家臣而“陪臣執國政”,最終他還是沒有出來做官。
雖然孔子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但君子做官取之有道,他拒絕陽貨的邀請就是明證;并且講究做官的原則,如果君主或執政者昏庸,他寧肯辭官,他辭去司寇、代理宰相之職就是明證??鬃拥倪@種“出仕”觀,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操守和人格魅力。反觀今之官場,若官員們都有孔子這樣的道德操守與人格魅力,那么官場就會出現清明的景象了。
7.17 子曰:“加我數年(1),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3)?!?/p>
譯文
孔子說:“增加我幾年壽命,五十歲去學習《易》,可以無大過了。”
注釋
(1)加我數年:邢昺《論語注疏》:“此章孔子言其學《易》年也。加我數年方至五十,謂四十七時也?!保?)易:《周易》,也稱《易經》,為儒家六經之一。(3)可以無大過矣:朱熹《論語集注》:“學《易》,則明乎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
感悟
《易》的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但原本只有“經”,即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由于經文古奧簡略,于是有人為之作傳,是為《易傳》?!兑讉鳌饭财咂?,即《系辭傳》、《彖傳》、《象傳》、《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其中《系辭傳》、《彖傳》、《象傳》三篇各分上下篇,這樣就是十篇了?!断缔o傳》是關于《易經》的通論,它探討《易經》的起源,闡釋經文的意蘊,揭示經文所蘊涵的哲理,解釋筮法及部分爻辭。《彖傳》附于六十四卦之下,各卦皆有,主要是解釋每卦的卦名和卦辭及該卦的核心內容。《象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辭?!段难浴穼iT解釋《乾》卦和《坤》卦的卦辭和爻辭。作者認為《乾》卦和《坤》卦是理解《易經》的關鍵,所以對這兩卦進行專門解釋。《說卦》主要解釋八卦所象征的具體事物及特性,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并且還對這八種原始卦象加以引申,一個卦象可以代表多種事物?!缎蜇浴肥菍iT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峨s卦》主要是解釋六十四卦的卦義及特性,但沒有按照六十四卦的順序來解釋,而是把意義相對或相關的卦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由于解釋的順序錯雜,因此叫做雜卦。這十篇文字都是解釋《易》的,可以說是《易》的羽翼,它與《易》相輔而行,因此稱之為“十翼”。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該書提出了一些治國理論和方法,譬如恩威并重、賞罰嚴明、任用賢人等;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譬如“道”、“中行”、“無為”、“陰陽”、 “天人合一”、“歷史循環論”等。《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庇纱丝梢娍鬃訉Α兑住返陌V迷程度以及所下的工夫。在閱讀和研究《周易》的過程中,孔子必然會感受到其中的治國理論和方法,感受到其中的哲學內涵,從而明乎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比欢L期以來,《周易》被僅僅當成一部占筮的書,人們用它來預測吉兇禍福,遂使《周易》研究走入偏門?!安缓闫涞?,或承之羞?!弊釉唬骸安徽级岩??!保ā墩撜Z·子路》13.22)意思是《周易·恒卦》說:“不能長久地保持美德,有時會蒙受羞辱?!笨鬃诱f:“這是告誡沒有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卜而已。”由此可見,孔子并非把《周易》當成一部占筮之書,而是當成一部哲學書。
7.18 子所雅言(1),《詩》、《書》、執(2)禮,皆雅言也。
譯文
孔子用共同語的場合:誦讀《詩經》、《尚書》和執行禮儀,都用共同語。
注釋
(1)雅言:當時通行的官話、共同語,猶今之普通話。(2)執:執行;實行。
感悟
方言,古已有之??鬃娱e居之時,或許使用方言;當他誦讀《詩經》、《尚書》和執行禮儀時,則用共同語。如今許多人也像孔子那樣,平時使用方言,但在讀書時,則一般用普通話朗讀;在與外地人進行言語交際時,則使用普通話。方言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的變體,是統一的全民語言的分支。共同語是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或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方言語體具有地域性,共同語語體具有全民性。方言詞語受著地域的限制,一般難以為其他方言區域的人接受,尤其是在當今人口流動性非常大,一個單位的人往往來自五湖四海的情況下,能夠說普通話時則應盡量說普通話。
7.19 葉公(1)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2)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3)?!?/p>
譯文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鬃诱f:“你為什么不說:他的為人,勤奮學習就忘記了吃飯,樂于求道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快要到了,如此而已。”
注釋
(1)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大夫,在葉縣任長官,故稱葉公。(2)奚:何;為什么。(3)云爾:如此而已。
感悟
劉寶楠《論語正義》云:“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厭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不知老之將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強不息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云:“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边@是孔子勤奮好學精神的真實寫照。每當我學習而欲懈怠之時,則往往想起孔子此言,以激勵自己發憤學習。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應該具備這種“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勤奮好學精神。其實,讀書并非完全就是苦差事,那種學有所得時“樂以忘憂”的佳境,就是一般人所難以享受到的。我曾經在自己一部著作的《后記》里這樣寫道:
回首自己在耐寂齋內讀書寫作所度過的寂寞時光,無限感慨頓時涌上心頭。大學畢業近30年來,我既不知道麻將上的點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圍棋是怎么個圍法;既不知道休閑是個什么滋味,也不知道炒股是怎么個炒法。只知道長年累月埋首書齋。此皆與自知天資愚鈍,而篤信勤能補拙密切相關。韓愈“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之勤,宋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艱,自信皆“何有于我哉”!但讀者諸君切莫以為敝人是苦行僧,其實書齋里其樂也融融。每當讀到佳處,則擊節贊嘆;每有會意,則怡然自得。此時此刻,雖然是置身于寂寞的書齋,但享受著的則是人生的快樂與快樂的人生。
2007年的某月某日,我跟往常一樣在書齋里撰寫著書稿,忽然夫人和女兒買了生日禮物送我,祝我生日快樂。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矣!屈原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感嘆立刻在耳邊回響。我情不自禁地去照鏡——想仔細看看年過半百的老頭究竟是啥模樣,曰:“老夫對鏡起感傷,鬢微霜,頂禿光,駝背彎腰,眼角皺紋長。伏案天天忙寫作,雙手痛,視茫茫。”盡管如此,然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寂寞書齋讀書和伏案寫作的日子還得持續下去,此乃慣性使然,也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當一個人把讀書和科研當成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時,他必然會享受到無窮快樂的。孔子曰:“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信哉,斯言!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1),好古,敏(2)以求之者也?!?/p>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無需老師傳授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典籍,通過勤勉而獲得的?!?/p>
注釋
(1)生而知之者:無需老師傳授就有知識的人,靠的是非凡才智和親身實踐?;马埂墩撜Z稽》:“夫子當日即有圣人之稱,然時人所謂圣者,第在多聞多知、博物強識、不待師學傳授而無所不知,故震驚之也。不知夫子雖生知之圣,而亦未嘗不藉學以成之。其不居生知者,謙辭。其言好古敏求者,亦自明其功力之實也?!保?)敏:勤勉。劉寶楠《論語正義》:“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者也?!?/p>
感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保ā墩撜Z·季氏》16.9)所謂“生而知之者”,是指無需老師傳授就有知識的人,靠的是非凡才智和親身實踐。這種人是上等人。所謂“困而不學”,是指遇到困惑而不學習。這種人是下等人。他們處于知識的兩極,這種狀況難以改變,因此“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保ā墩撜Z·陽貨》17.3)孫星衍《問字堂集》云:“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币馑际恰爸挥薪^頂聰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才是不可改變的”。
過去有人以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者上也”作為孔子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鐵證。其實,雖然孔子根據獲得知識的途徑而把人分為四等,并且承認“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他從未稱贊過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包括他心目中的圣人;也從不以“生而知之者”自居,相反的而是坦承“我非生而知之者”,并且反復申明自己是“學而知之者”。由此可見,孔子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只不過虛設一等而已;猶如當今言“天才”,可誰也不敢以“天才”自居,也不宜將“天才”的桂冠贈與他人,即使贈與,他人也未必敢泰然處之。
孔子一生追求學問,自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2.4),在求知的過程中,孔子往往是“學而不厭”(《論語·述而》7.2),并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7.19),他坦承自己的學問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喜愛古代文化典籍,通過勤勉而獲得的”?!白釉唬骸w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7.28)意思是“或許有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我沒有這種毛病。多聞,選擇其中好的而吸收;多見并記住。這種‘學而知之’僅次于‘生而知之’”。
孔子倡導對學問“敏以求之”?!白訌垎柸视诳鬃???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印!垎栔T唬骸?、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17.6)意思是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诱f:“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笨鬃诱f:“莊重、寬厚、誠實、勤勉、慈惠。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勉就會卓有成效,慈惠就能讓人服從?!笨鬃影选懊簟弊鳛槌蔀椤叭省钡奈宸N品德之一,因此孔子不僅自己對學問“敏以求之”,并且對于那些能夠勤勉好學的人也大加贊賞。例如:“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ㄕ撜Z·公冶長)5.15)意思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稱為‘文’呢?”孔子說:“他勤勉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討教為恥,因此謚他為‘文’?!薄兑葜軙ぶu法》亦云:“勤學好問曰文?!庇纱丝梢?,孔子所倡導的是“學而知之”,經過學習而獲得知識,倡導“敏以求之”,通過勤勉而獲得知識。圣人猶如此勤勉好學,何況智力平庸如我輩者乎?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1)。
譯文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
注釋
(1)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圣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绷Γ罕┝?。亂:悖亂之事。
感悟
怪異和悖亂之事,往往有悖常理,例如過去曾經轟動一時的“耳朵聽字”的“特異功能”之類;有些怪異和悖亂之事,往往是人們對它們暫時還缺乏科學的認識,有些則是人們的迷信思想造成的。例如:“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論》)流星墜落、樹木發出聲響,大家都很害怕,以為是什么怪異的現象,而荀子認為這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這是由于自然界的變化、陰陽二氣的轉化造成的,只是罕見的事物而已。因此君子當謹慎對待怪異和悖亂之事,而不宜以訛傳訛,以謠傳謠。
暴力或者武力,不是解決人與人之間或者國與國之間爭端的法寶,相反它必將帶來戰亂、死傷、仇恨等,孔子一貫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服人,因此孔子不談論暴力。至于鬼神,孔子提倡“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6.22)。意思是“專心致力于對人民合宜的事情,敬奉鬼神但疏遠它們”?!凹韭穯柺鹿砩?。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11.12)當子路詢問如何事奉鬼神時,孔子說:“還不能事奉好活人,怎能去事奉鬼神?”由此可見,孔子倡導治國要重視人事而輕鬼神(請參見《論語·雍也》6.22章感悟),因此孔子不談論鬼神。
7.22 子曰:“三人(1)行,必有我師焉(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擇他的優點而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而改正自己類似的缺點?!?/p>
注釋
(1)三人:幾個人。“三”是虛數,既可以言其多,也可以言其少。虛數“三”言其多者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保ā墩撜Z·公冶長》5.20)“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6.7)“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保ā墩撜Z·述而》7.14)“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保ā墩撜Z·微子》18.2)其中的“三思”,是反復、再三思考?!叭隆保云渚茫缓荛L時間?!叭怼?,多次被罷黜。虛數“三”言其少者如:“堯舜戶說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保ā俄n非子·難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保ā读凶印珕枴罚┢渲械摹叭摇?、“三戶”、“三人”,皆言其少,分別為“幾家”、“幾戶”、“幾個人”。這里的“三人”,也是言其少,謂“幾個人”。(2)焉:兼詞,于此。
感悟
孔子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由此可以獲得兩點感悟: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這既是廣泛地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一種謙虛好學的精神。第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選擇他的優點而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而改正自己類似的缺點”。這是增進品德修養的一種有效途徑。“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4.17)意思是“看見賢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要在內心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與他類似的毛病”?!耙娰t思齊”,“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可增加美德;“見不賢而內自省”,“其不善者而改之”,則可消除自身的毛病,或者引以為戒。如此一增加,一消除,其道德修養無疑將日臻完善。由此可見,無論善與不善之人、賢與不賢之人,皆可成為自己的老師?!?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zhiyan/lz/"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老子》27章亦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眇?!币馑际恰吧迫丝梢猿蔀椴簧迫说睦蠋煟簧浦丝梢猿蔀樯迫说慕梃b。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鑒,即使是聰明人也會迷惑,這就是精妙的道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今不少人非但缺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反而經常是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持有此種心態之人,既不能增廣自己的學問,又不能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反而將“雖智大迷”。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2)?”
譯文
孔子說:“上天賦予我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注釋
(1)桓魋(tuí):宋國司馬向魋,宋桓公的后代,因此又叫桓魋。(2)如……何:表示詢問的習慣說法?!叭纭笔莿釉~,有“處置;對付;安頓”的意思;“何”是疑問代詞?!叭纭巍钡囊馑际恰鞍选趺礃印薄ⅰ皩Α趺崔k”、“怎樣對付(處置;安頓)……”等,一般在句子中作謂語。
感悟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鬃尤?。弟子曰:‘可以速矣?!鬃釉唬骸焐掠谟瑁隔s其如予何?’”面對危難,孔子自信上天賦予我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樣?儀地的邊防官也說過類似的話:“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保ā墩撜Z·八佾》3.24)意思是“國家政治黑暗已經很久了,上天將把先生當成傳道的導師呢”。既然上天賦予我品德,降我以大任,就不會輕易讓我死,桓魋當然也就奈何不了我。這里表面上是體現了孔子“信天命”,說自己得到了天佑,其實是體現出了孔子臨危不懼的精神。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2)。”
譯文
孔子說:“你們以為我有所隱瞞嗎?我對你們沒有隱瞞。我沒有什么行動不是與你們在一起的,這就是我的為人啊?!?/p>
注釋
(1)二三子:諸位;你們這些人;你們幾個人。這里指弟子們。(2)吾無行二句: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我所為無不與爾共之者,是某之心也。”
感悟
此章與《論語·陽貨》17.19章都是談論“不言之教”??鬃訛楹握f:“二三子以我為隱乎?”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圣人知廣道深,弟子學之不能及,以為有所隱匿,故解之也。”朱熹《論語集注》亦云:“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故疑其有隱,而不知圣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曉之?!崩钪墟凇端臅瓷礓洝吩疲骸胺蜃右孕惺痉?,而門人惟言是求,故自明其無隱之實以警之,與‘天何言哉’之意同?!庇衷疲骸皫熤诩伴T,有言教有身教,言教固所以教其行,然不若身教之得于觀感者尤深。夫子而后,若曾子之于公明宣,亦其次也。公明宣及曾子之門,見曾子居庭,親在,叱咤之聲未嘗至于犬馬。悅之而學。見曾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悅之而學。見曾子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悅之而學。故不言之教,不從耳入而從心受,根于心,斯見于行矣?!边@些都說明一個道理:夫子既注重言傳,也注重身教,在孔子身上,知與行是合一的,因此弟子不僅要從老師的言傳處去學習,還要善于從老師的無言之教處去學習,從老師的身教中去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才是善于學習。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
譯文
孔子以四項內容教育學生:古代文獻、社會實踐、忠于職守、誠實守信。
注釋
(1)文:古代文獻。與《學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之“文”同義,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文。(2)行:行事;實踐。(3)忠:忠于職守;盡心竭力地做好事情。與《論語·學而》“主忠信”之“忠”同義。
感悟
自古以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什么是人才?第一,必須具備和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孔子之時,“文”莫過于古代文獻,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文;今天實行專業教學制度,各個專業的內容也就是“文”。第二,光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文”轉化為實踐技能。第三,必須培養和具備良好的品德。學成之后,需走向社會。而走向社會必將遇到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一是就業,一是與人交際??鬃訒r代,所謂就業,主要是指士在諸侯那里謀得一官半職,或在卿大夫那里做家臣。就業就得敬業。如何敬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忠”。所謂忠,就是盡心竭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于職守,此曾子所謂為人謀而忠。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不與人交際。如何交際?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信”。所謂信,就是誠實守信,這是孔子所倡導的重要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此曾子所謂與朋友交而信?!爸倚拧笔侨说钠返?、學問和修養的基礎,是“仁”的重要體現??鬃臃磸蛷娬{君子要“主忠信”(《論語·學而》1.8),即以忠信為主。因此孔子把“忠”和“信”當成人才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品德。根據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因此孔子把“文、行、忠、信”當成教育學生的內容,由此開創了我國“教書育人”的教學模式,確立了教師的職責(千余年之后的韓愈在《師說》中對此進行了高度概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也奠定了“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品德修養”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社會最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由此人才培養模式注入了新的內容,即創新精神,從而形成了“文化知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品德修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對孔子人才培養模式的繼承與發展。
7.26 子曰:“圣人(1),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2)者,斯(3)可矣?!弊釉唬骸吧迫耍?),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5)者,斯可矣。亡(6)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7),難乎有恒矣?!?/p>
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能見到了;能見到君子,就可以了?!笨鬃诱f:“善人,我是不能見到了;能見到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奢華,這樣的人是很難有恒心的?!?/p>
注釋
(1)圣人: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鬃铀瞥绲睦硐牖宋?,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等。(2)君子:德才超群的人。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3)斯:就;則。(4)善人:品格完美的人。朱熹《論語集注》引張子曰:“善人者,志于仁而無惡?!薄墩撜Z·子路》13.11章:“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皇侃《論語義疏》:“善人,謂賢人也?!保?)恒:恒心;長久不變的意志。(6)亡:通“無”。(7)約而為泰:窮困卻裝作奢華。皇侃《論語義疏》:“家貧約而外詐奢泰?!奔s:窮困;窘困。奢:奢侈;奢華。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路》13.12章感悟。
7.27 子釣而不綱(1),弋(2)不射宿(3)。
譯文
孔子釣魚但不攔網捕魚,射鳥但不射宿巢的鳥。
注釋
(1)綱:漁網上的大繩,與“綱舉目張”之“綱”同義。這里指攔網捕魚。(2)弋(yì):帶繩的箭。這里指用箭射鳥。(3)宿:指宿巢的鳥。
感悟
孔子親近大自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熟悉自然?!白釉唬骸∽雍文獙W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17.9)其中的“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就是要讓學生熟悉自然,了解大自然中的萬物。第二,保護自然?!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保ā墩撜Z·述而》7.27)“綱”是漁網上的大繩。這里指攔網捕魚?!斑笔菐ЮK的箭。這里指用箭射鳥。“宿”指宿巢的鳥。孔子釣魚但不攔網捕魚,射鳥但不射宿巢的鳥。這體現了孔子保護自然的態度,即對大自然取之有度。攔網捕魚,則難免濫捕,竭澤而漁。射殺宿鳥,則難免濫殺而一鍋端,不利于鳥類繁殖。《孟子·梁惠王上》亦云:“數罟不入洿池,則魚鱉不可勝食也?!贝朔N觀念,已成為中華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內容,對當今生態保護政策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所謂“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社會形態,其核心內容是人類必須將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而不能過度攫取。第三,欣賞自然、感悟自然?!白釉唬骸邩匪?,仁者樂山。’”(《論語·雍也》6.23)意思是“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鬃蛹仁侵钦撸彩侨收?,因此孔子非常喜愛山水,并寄情山水??鬃釉谛蕾p美麗的大自然時,往往有所感悟,而從中悟出某些哲理。“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9.28)松樹柏樹皆為常綠喬木,到了嚴寒時節也不凋謝。孔子從這一自然生命的偉力之中來感悟人生:在遭遇類似“歲寒”這樣的逆境時,仁人志士也要像松柏那樣具有堅強不屈、忠貞不渝的高尚品德。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1)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2)之。知之次(3)也?!?/p>
譯文
孔子說:“或許有自己不懂卻創作的人,我沒有這種毛病。多聞,選擇其中好的而吸收;多見并記住。這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p>
注釋
(1)不知而作: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敝祆洹墩撜Z集注》:“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弊鳎簞撟?;創造。(2)識(zhì):記住。(3)知之次:次于生而知之。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論語·季氏》16.9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倍嗦労投嘁姸际恰皩W而知之”,是“生而知之”之次。次:差一等;次一等。
感悟
孔子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彼^“不知而作者”,就是不懂裝懂,就是學風浮躁,就是制造學術垃圾??鬃訉Υ肃椭员?,如今卻趨之若鶩。當今“不知而作者”主要表現在“低水平重復,毫無創新可言”與“粗制濫造,毫無學術可言”兩個方面。
所謂“低水平重復,毫無創新可言”,這主要表現在“重復編書”和“跟風編書”兩個方面。
“重復編書”在教材編寫方面最為突出,一門課程的教材,少則十幾種,多則數百種,已是司空見慣。這些教材并非各具特色而有所創新,恰恰相反,大多是大同小異,作低水平重復。不少論文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作者往往無視前賢時彥的研究成果而對某個課題作重復“研究”。
“跟風編書”具有鮮明的模仿特征。某本書一旦暢銷,接著就會有許多與此書名相似、內容相似的書在極短的時間內應運而生。這些跟風書并非作者長期以來所關注或研究的課題,它僅僅是作者根據某部暢銷書的書名和內容而在極短時間內所推出的“模仿秀”。
所謂“粗制濫造,毫無學術可言”,這主要表現在寫“職稱書”和“亂編辭書”兩個方面。
純粹是為評職稱而撰寫的著作,我們稱之為“職稱書”。這種書具有幾個鮮明的特征:從內容來看,是粗制濫造加東拼西湊;從時間來看,是寫作時間極短與出版速度極快;從營銷方式來看,是作者全部包銷;從效益來看,是有益于職稱晉升而無益于學術發展的廢品。
辭書編纂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系統工程,要編纂好一部辭書,不僅要遵循知識性、科學性、簡明性、實用性和穩定性這一辭書編纂的總原則,而且還要做到定性明確、收詞全面而規范、義項概括準確而分明、各義項之間排列有序、釋義準確而科學、引證典型而具有時代性、體例嚴謹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科學精神和踏實的學風。但是,有些辭書存在粗制濫造之嫌,同類辭書重復出版的現象也相當嚴重,且缺乏新意,更無特色可言。更有甚者,據說某人10余年間竟然編纂出版了20余部辭典,堪稱中國辭書編纂史上之“最”,然而遺憾的是大多為垃圾制品。
7.29 互鄉難與言(1)。童子(2)見,門人惑。子曰:“與(3)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4)以進,與其潔也,不保(5)其往也。”
譯文
互鄉人很難跟他交談?;ムl有一少年得到孔子的接見,弟子們感到疑惑??鬃诱f:“我贊許他的進步,不贊許他的退步,何必做得過分呢?人家把自己弄潔凈而進來,就應該贊許他的潔凈,但不擔保他以前的作為?!?/p>
注釋
(1)互鄉難與言: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朱熹《論語集注》:“其人習于不善,難與言善?!被ムl:地名。(2)童子:小孩;未成年人。(3)與:贊許;贊成。(4)潔己:使自己潔凈,比喻改正錯誤。(5)保:負責;擔保。朱熹《論語集注》:“言人潔己而來,但許其能自潔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為之善惡也。”
感悟
互鄉這個地方風俗不好,很難與他們談論善道。然而互鄉有一少年得到孔子的接見,因此弟子們感到疑惑。孔子解釋道:“我贊許他的進步,不贊許他的退步,何必做得過分呢?人家把自己弄潔凈而進來,就應該贊許他的潔凈,但不擔保他以前的作為?!庇煽鬃訉Υムl童子的態度,我們可以獲得兩點感悟:第一,孔子倡導“有教無類”,他不因互鄉人難與言善而拒絕教育他們。當今的教師,亦不應拒絕接收后進生。第二,對待有過錯的人,孔子采取的是“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的態度,這樣就能使后進轉化為先進,而不宜采取歧視甚至一棍子把人打死的態度。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
譯文
孔子說:“仁德距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德,仁德就來了?!?/p>
感悟
孔子認為,具有“仁德”的人,就是“仁人”,即道德高尚的人。然而要成為仁人并非易事。孟武伯曾經問孔子道:“子路仁乎?”“求也何如?”“赤也何如?”孔子一概答曰:“不知其仁也?!保ā墩撜Z·公冶長》5.8)“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7.34)意思是“至于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當?”由此可見,孔子不僅不輕易以“仁”贊許人,也未敢以仁者自居。
何以如此呢?孔子認為,仁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必須用畢生的精力去努力追求。曾子對此有著深刻的領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8.7)意思是“士不可以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不是責任重大嗎?到死才停止奮斗,難道不是路途遙遠嗎?”
雖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準則,然而“仁”又并非遙不可及,更不能因為“仁”必須用畢生的精力去努力追求而放棄追求,所以孔子諄諄告誡人們道:“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焙侮獭墩撜Z集解》引包咸曰:“仁道不遠,行之則至是也?!庇纱丝梢姡叭省奔仁亲罡叩牡赖聹蕜t,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只要我們立志行仁,仁就在我們身邊。例如:“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墩撜Z·顏淵》12.1)意思是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的私欲,踐行禮的要求,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贊他是仁人。實踐仁德在于自己,還能依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仁的條目?!笨鬃诱f:“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話不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會按照您這些話去做”。孔子倡導“為仁由己”,顏淵則表示“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會按照您這些話去做。”這就是向著仁的目標前進。又例如:“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保ā墩撜Z·里仁》4.4)意思是“如果有志于實行仁德,就不會干壞事”。如果有志于仁德,一心所想的便是如何增進品德修養,如何愛人,為善如不及,為惡如探湯,當然就不會去干壞事了。這也是向著仁的目標前進。
7.31 陳司?。?)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3)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4),君子亦黨乎?君?。?)于吳,為同姓(6),謂之吳孟子(7)。君而(8)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9)有過,人必知之?!?/p>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退出來,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請他走近自己,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君子也會偏袒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位夫人,因為魯國和吳國是同姓,就叫她吳孟子。魯君如果知禮,誰還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番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過錯,人家必定會指出來?!?/p>
注釋
(1)陳司?。喝嗣?。(2)昭公:魯昭公。(3)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30歲。(4)黨:結黨;偏袒。(5)取:娶妻。這個意義后來寫作“娶”。(6)為同姓:魯國國君為周公(周武王之弟)之后,姬姓;吳國國君為泰伯(周文王之伯父)之后,姬姓。(7)吳孟子:春秋時代,貴族女子出嫁之后的稱謂一般有四種:一是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例如“齊姜”、“晉姬”、“秦嬴”等,據此,魯昭公夫人應稱之為“吳姬”。二是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丈夫受封的國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媯”等,據此,魯昭公夫人應稱之為“魯姬”。三是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丈夫的謚號。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按,鄭武公姓姬,名掘突,武是謚號。申:姓姜的侯國。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謚號,“姜”表示娘家姓姜。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文嬴請三帥。”按,文嬴,秦穆公的女兒、晉文公夫人。“文”是其丈夫晉文公的謚號,“嬴”表示娘家姓嬴。據此,魯昭公夫人應稱之為“昭姬”。四是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趙姬(晉國大夫趙衰之妻)”、“棠姜(齊國大夫棠公之妻,棠為其封邑名)”。根據周禮,同姓不婚,因為姓有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由此可見,魯君夫人無論謂之“吳姬”、“魯姬”,還是“昭姬”,都把其“姬”姓標示出來了,這無疑是告訴別人:魯君違背了同姓不婚的禮制。因此謂之“吳孟子”。(8)而:如果。(9)茍:如果。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8章“過則勿憚改”感悟。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1)之,而后和(2)之。
譯文
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跟著唱。
注釋
(1)反:重復。(2)和(hè):和諧地跟著唱。
感悟
孔子平常喜歡唱歌,也喜歡和別人一起唱歌?!白优c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笨鬃雍蛣e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跟著唱。除非“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7.10)。意思是孔子在這天哭泣過,就不唱歌。即使遭受困厄和挫折之時,孔子仍然唱歌。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鬃釉唬骸岣杩煞??’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師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意思是孔子辭官離開魯國,在屯地住宿。大夫師己前來送行,說:“您是沒有什么罪過的?!笨鬃诱f:“我唱首歌可以嗎?”于是唱道:“那婦人的口啊,可以讓大臣出走;那婦人的話啊,可以叫人身死名敗。我只好悠閑自在啊,聊以度日!”師己返回國都,季桓子問:“孔子說了什么?”師己如實相告。季桓子喟然感嘆說:“夫子是因為那群女樂的緣故怪罪我??!”孔子在憤而辭官而離開魯國之時,猶不忘用歌聲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怨恨和感慨。音樂可以養人身心、陶冶情操,讓我們也放聲歌唱吧。
7.33 子曰:“文莫(1)吾猶人也。躬行(2)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
孔子說:“在勤勉方面我和別人差不多。身體力行做一個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p>
注釋
(1)文莫:勤勉;努力。“文莫”也寫作“侔莫”?!斗窖浴罚骸百澳?,強也。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又寫作“忞慔”?!墩f文》:“忞,強也。”“慔,勉也?!卑矗拔摹鄙瞎艑傥牟?、明紐,“侔”屬幽部、明紐,“忞”屬文部、明紐,“文”、“侔”、“忞”為雙聲,“文莫”“侔莫”“忞慔”是同一個聯綿詞的三種書寫形式,《方言》寫作“侔莫”,《說文》寫作“忞慔”,意思都是“勤勉;努力”。(2)躬行:親自實踐;身體力行。
感悟
孔子從不以圣人和仁人自居,“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保ā墩撜Z·述而》7.34)意思是孔子說:“至于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當?只不過朝此努力不知厭倦,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就是如此而已。”公西華說:“這些正是我們不能學到的?!笨鬃右嗖灰跃幼跃?,“子曰:‘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意思是“身體力行做一個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由此可見,孔子是把圣人、仁人和君子當成自己畢生的追求,而從不敢把那些高貴的花環戴在自己頭上,孔子的謙遜,亦由此可見。然而環顧當今宇內,自封為“大師”、“著名某某家”的,或者泰然笑納這些桂冠的,已不是個別現象。至于孔子所自豪的“文莫吾猶人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5.28)的勤勉好學的精神,則不見蹤影。因此我們斗膽仿擬孔子之語而用之于此等人,則是:“若大師與著名某某家,吾已居之;學而不厭、真才實學,則吾未之有得?!?/p>
7.34 子曰:“若(1)圣與仁,則吾豈敢?抑(2)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
孔子說:“至于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當?只不過朝此努力不知厭倦,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就是如此而已。”公西華說:“這些正是我們不能學到的?!?/p>
注釋
(1)若:連詞,至于。(2)抑:只是;只不過。
感悟
請分別參見上章和《論語·公冶長》5.28章感悟。
7.35 子疾?。?),子路請禱(2)。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3)曰:‘禱爾于上下神祇(4)。’”子曰:“丘之禱久矣?!?/p>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請求向神禱告求福??鬃诱f:“有這種事嗎?”子路回答說:“有。《誄》文上說:‘為你向天神地祇禱告?!笨鬃诱f:“我早就禱告過了?!?/p>
注釋
(1)疾病:病重。(2)禱:禱告;向神禱告求福。古人有患病而向神禱告的習俗,例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今王病而民以牛禱。”(3)誄(lěi):通“讄”,禱告文書。《說文》:“讄,禱也。累功德以求福。《論語》云‘讄云:禱爾于上下神祇?!保?)神祇(qí):天神曰神,地神曰祇。
感悟
人有疾病則希望疾病痊愈。在科學與醫學皆不發達的古代,把希望寄托于神祇,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在還有人在患病時不去求醫,而是去求神,甚至是請巫婆到家里來驅魔祛邪。這就顯得有點愚昧了。
在大災大難面前,人們在奮力抵御災難的同時,往往舉行祈福大會,這可以看成是一種希望消災免禍、祈求祥和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自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0年“4·14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全國社會各界許多團體和學校都分別舉行了“地震祈福晚會”,以此悼念在汶川、玉樹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為災區人民祈福。
7.36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譯文
孔子說:“奢侈就顯得驕傲,節儉就顯得吝嗇。與其驕傲,寧可吝嗇?!?/p>
注釋
(1)孫(xùn):通“遜”,謙遜。(2)固:吝嗇;寒磣?!稄V雅·釋言下》:“固,陋也?!卑?,“陋”有“吝嗇”義。例如,《呂氏春秋·節喪》:“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意思是奢侈就顯得驕傲,節儉就顯得吝嗇。李白《趙公西侯新亭頌》:“儉則不陋,麗則不奢?!逼渲械摹皟€則不陋”,蓋本之《論語》“儉則固”并反其意而用之。
感悟
奢侈與節儉,分別處于兩個極端。奢侈相當于“過”,節儉相當于“不及”,因此各有其弊:奢侈就顯得驕傲,節儉就顯得吝嗇。奢侈者,往往以富而傲人,試看當今之炫富者,在他人面前幾乎無一不顯得態度傲慢,傲慢則易傷害他人,因此孔子不取也。節儉者,尤其是那些富貴而節儉者,往往給人以吝嗇的感覺。譬如司馬光,貴為宰相,卻“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穿骯臟破爛的衣服,以有意違背世俗常情來求得名譽),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人們都嗤笑我吝嗇),吾不以為病?!湃艘詢€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ㄏ嘧I諷)。嘻,異哉!”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薄俺捎蓛€,敗由奢。”“儉以養德”,這是一再被歷史所反復證明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在“驕傲與吝嗇”,即“奢侈與節儉”之間,孔子的選擇是“與其驕傲,寧可吝嗇”。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從整體上來說,都大大提高了,并且有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裕起來了,于是曾幾何時奢侈之風頓起,而節儉則不僅被看成是吝嗇,也被看成是思想落伍、觀念陳舊??鬃哟搜?,或許對我們重新認識節儉這一傳統美德,以及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啟迪作用。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坦蕩,小人長期憂愁?!?/p>
注釋
(1)坦蕩蕩:心胸寬廣的樣子。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坦蕩蕩,寬廣貌。”(2)戚戚:憂愁。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多憂懼貌。”皇侃《論語義疏》引江熙曰:“小人馳競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愁府也?!?/p>
感悟
君子何以坦蕩蕩?小人何以長戚戚?我們可以從兩者不同心態的角度來進行探討。
第一,君子內省無咎,俯仰無愧。“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唬骸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12.4)意思是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彼抉R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內心反省無愧,那有什么憂愁有什么畏懼的呢?”《孟子·盡心上》亦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小人則不能修身,不能慎言慎行,則常犯過失常懊悔,如此,則豈有不憂戚之理?
第二,君子光明磊落,循道而行。君子并非無欲無求,然其所欲所求,皆合乎道義,亦不為名利所羈絆?!白釉唬骸欢汕笠?,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墩撜Z·述而》7.12)意思是“財富如果可以求得,即使做執鞭的人,我也做。如果不可以求得,就做我喜歡的事情吧”。由此可見,孔子并非不希冀富貴,更非不追求富貴。子路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18.7)意思是君子出來做官,是盡應盡之責,擔負改造社會的重任,正如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吾不與易也。”(《論語·微子》18.6);但是,“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7.16)孔子說:“吃粗糧,飲水,彎曲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云。”浮云,比喻不值得關心和重視的事物,意思是與己無關。《孟子·盡心上》亦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贝丝芍^君子坦蕩蕩,心底無私天地寬。小人則違離正道,昧于事理,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求而不得,憂戚也;得而患失,憂戚也。如此,則豈有不憂戚之理?
第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保ā墩撜Z·子路》13.26)意思是“君子安詳舒泰而不驕慢,小人驕慢而不安詳舒泰?!被寿墩撜Z注疏》云:“君子坦蕩蕩,心貌怡平,是泰而不為驕慢也。小人性好輕凌,而心恒戚戚,是驕而不泰也?!本影苍?,不驕不躁,因此能夠做到坦蕩蕩;小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又唯恐失尊,雖驕慢而心不得安泰,因此難免長戚戚。
7.38 子溫而厲(1),威(2)而不猛,恭(3)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嚴肅,有威儀而不兇猛,莊嚴而安詳。
注釋
(1)厲:嚴肅。朱熹《論語集注》:“厲,嚴肅也?!保?)威:威嚴;威儀。(3)恭:容貌端莊嚴肅。
感悟
請參見《論語·堯曰》20.2章感悟。
上一篇:《論語·泰伯第八》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里仁第四》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