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第一部本草學專著,作者不可考,所稱“神農”疑后人假托,約成書于秦漢。原書早佚,南朝陶弘景最早輯佚附入《本草經集注》,后內容輾轉保存于歷代本草著作中。現存本為輯錄于《太平御覽》、《證類本草》等輯本。
《神農本草經》匯集了遠古至漢代以前的藥物成就,共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該書稱:“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無毒”;“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無毒,有毒”;“下藥125種為佐、使……多毒……不可久服。”書中確藥物以寒、熱、溫、涼為四氣,辛、甘、酸、苦、咸為五味,并概括藥物的性能和作用。明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創立方劑的君、臣、佐、使和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七情和合等配伍方法,指出“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并闡述了藥物的采集、時間、根、莖、花、籽的不同用途,服用注意事項等,對藥物的炮制,貯藏方法和經驗亦做了概括性的論述。清徐大椿稱:“本草之始、昉于神農,藥只365品……對癥施治,其應若響……”對該書推崇備至。其療效經現代科學方法得到證實。現存本主要有孫星衍、孫馮翼合輯本,顧觀光輯本等。解放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上一篇:《硅谷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神異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