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為政篇
《為政》是《論語》的第二篇,它一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圍繞著“為政”、“君子”、“為學”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孔門十分重視“政事”,孔子也說:“學而優則仕。”可見,古人把《為政》列為第二篇也是大有深意的。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
【注釋】
[1]北辰:北極星。古人以為北極星在天正中而且靜止不動。[2]共(gǒng):通“拱”,圍,環繞。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圍繞在它的周圍。”
圣人的智慧
這是《為政》中的第一章,其中主要講的是為政治國的大道理。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思想,他指出為政者如果以德治民,自然就會具有極大的道德感化力,使百姓人民能緊緊地聚集在他們的周圍。在具體的步驟上,孔子提出:要首先重視道德禮教,輔之以政令刑罰。要使百姓懂得榮辱廉恥,讓良好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一味的嚴刑懲罰僅僅能使百姓心存畏懼,而不能使他們擁有高尚的情操。其次,孔子強調了為政者應該以公正、正直的心去選拔人才。這樣,賢良之人得到重用,百姓才會滿意。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雖然最終未能如愿,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他的很多想法對我們今天仍有啟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驚人的程度。許多官員的腐敗墮落,無數的大案要案觸目驚心。我們要不要道德約束?怎樣實現官員乃至普通百姓的自律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大難題。道德靠說教是行不通的,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其實公德無小事,你每做一件好事就在積攢一份向善的力量。劉備在白帝城留給兒子劉禪的遺書里說得好:“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荀子也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成為圣人,但是向著至善的方向努力,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1],曰:‘思無邪[2]。”
【注釋】
[1]蔽:概括。[2]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駉篇》。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圣人的智慧
這是孔子對《詩經》的總體評價。《詩》在春秋時期是士大夫人人都要學習的經典。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鯉就說:“不學《詩》,無以言。”在先秦的許多古書中,士大夫通過賦詩來表明自己心聲和志向的內容,簡直是俯拾皆是。然而,《詩》中的許多篇章就像我們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有不少關于男女情愛的內容。怎么看待這類詩篇呢?孔子到了晚年,對《詩》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刪改修訂。他認為《詩》的內容是純正的,沒有什么不健康的東西。自孔子修訂以后,《詩》成為了儒家的經典,膾炙人口。《詩經》里的時代離開我們已經太遠了,然而先民的智慧和精神通過詩歌融進了民族的血液。《國風》的清新和真摯,就像仲夏夜的習習涼風,沁人心脾。《小雅》的深沉和幽怨,像一曲嗚咽的竹笛,向我們訴說著先民們的憂思。《大雅》更像一首首史詩,把我們帶到那個開天辟地的崢嶸歲月里,與祖先們同甘共苦。《頌》是英雄的贊歌,遠古的輝煌激勵著我們繼承祖先的志業。今天,我們的流行歌曲再也沒有這么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了。我們是不是需要從祖先那再汲取些養料,來提高我們的創作呢?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1],齊之以刑[2],民免而無恥[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4]。”
【注釋】
[1]道(dǎo):通“導”。引導,先導。[2]齊:整齊,約束。[3]免:指避免犯錯誤。無恥:指做錯了事,心里沒有羞恥感。[4]格:歸服,向往。
譯文
孔子說:“用政治禁令去引導百姓,用刑罰去約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受罰,心中并沒有羞恥的感覺;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制來約束百姓,百姓有了羞恥之心,就會自覺地認同歸依。”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政治思想,后人概括起來只有一個“德治”而已,在諸多的批評家中,大多認為孔子只注重德治而忽視法治,事實是這樣嗎?恐怕不然。孔子的時代,王綱瓦解,禮樂不存,諸侯爭雄,各逞其能,百姓陷于刑罰者不知其幾,嚴刑酷法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得百姓想盡辦法盡量躲避受罰,只有投機取巧之心,而沒有羞恥之心。在孔子看來,政治刑罰只是一種外在的作用,并不能徹底地使百姓擺脫刑罰。但是道德禮制的引導約束,是能夠讓百姓在心理上去自覺自愿地接受領導,這就將政治法律的他律變成了自律,從這一個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1],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1]天命: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人生的道義和使命等許多重含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時不被外物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判斷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違背規矩。”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是不斷學習和提高修養的一個過程。他講自己從十五歲有志于學,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質的提高。這正是圣人的成長軌跡。《周易》里說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眼前總是有形形色色的誘惑,太多的理由叫我們放棄。人生苦短,何必這么勞累呢?但誰又能保證在他年邁的時候不后悔呢?人總是處于這樣的矛盾困惑中。不如這么吧,規劃好每天,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不留遺憾。每一天的圓滿,才能鑄就無悔的人生。美國著名的自行車運動員、一度被查出患有癌癥而后又連續七次奪得環法大賽總冠軍的阿姆斯特朗說:“我要讓每一天都有意義。”NBA的球星阿里納斯在一個廣告里也宣稱:“每一天我都竭盡全力。”朋友,你還猶豫什么呢?
原文
孟懿子問孝[1],子曰:“無違。”樊遲御[2],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姓仲孫,亦即孟孫,名何忌,“懿”是謚號。魯國卿大夫。與叔孫氏、季孫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合稱“三桓”。[2]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6歲。御:趕車,駕車。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制。”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告訴他‘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制’。”樊遲問:“不要違背禮制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禮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原文
孟武伯問孝[1]。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姓仲孫,名彘。是孟懿子的兒子。[2]其:指代父母。
譯文
孟武伯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果作為父母,只需要為兒女的疾病擔憂(這樣的子女就可稱為孝子)。”
原文
子游問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國人。比孔子小45歲。
譯文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只要能夠贍養父母就是了。至于那些能夠養得起狗和馬的人,如果不恭敬地贍養父母,那和養狗馬有什么區別?”
圣人的智慧
現在中國,每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義。贍養不是簡簡單單地讓父母吃飽穿暖,而是在贍養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一顆尊敬之心,時刻銘記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孔子說贍養最后落在了一個“敬”字上,是要求這種贍養發自內心,而不需要表面敷衍。話說回來,中國的父母是很偉大的,子女在贍養父母的過程中,父母并不會要求一日三餐都山珍海味,父母首先考慮的是子女是否吃飽了穿暖了,而往往忽視自己。體會到父母的這份愛心,子女在贍養父母的時候就會多一分尊敬之心。說實在的,父母對于子女從來沒有特別高的要求,如果我們連贍養的義務都盡不到,那可真是禽獸不如了。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2],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臉色。指和顏悅色。[2]饌(zhuàn):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最不容易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有了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先讓父母品嘗,難道竟把這當做孝嗎?”
圣人的智慧
孝是孔子學說中最為重要的倫理道德概念。孝其實反映出了子女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情的一種回饋,也是人類這個物種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礎。《論語》連續四章都是談孝,孔子告訴孟懿子和樊遲:對待父母應該始終守之以禮,做到不違背禮法。對孟武伯,孔子指出作為孝子,一定不能讓父母為自己過度操心。子游問孝,夫子告訴他:人之為孝在于敬。敬是子女發自內心深處對父母深深尊敬的情感。和動物的自然本能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具體到行動上,孔子認為子女孝的態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1],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2],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1]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又稱顏淵。魯國人。是孔門弟子中天分最高的、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小孔子30歲。[2]省(xǐng):思量考察。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出疑問,好像很愚笨。但他退回去后自己思索,也能夠發揮得很好,顏回并不是愚笨的。”
圣人的智慧
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弟子,可是他總是在和老師的談話中顯得特別謙遜,認真地聽,沒有異議。下來以后,對老師的言論卻有所領悟和闡發。孔子認為顏回既尊重老師,又善于學習,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顏回在這里給我們的最大啟發就是“低調”。與鋒芒畢露的子貢、忠勇激烈的子路比起來,顏淵總顯得那么不溫不火,似乎是個被遺忘在某個角落的隱者。然而,顏回的道德學問卻是孔門中最高的。這一切,都是他低調努力、刻苦自修的結果。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得好:“做學問有大志者未必會有大成就,反倒是那些默默努力的人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實,王國維本身就是個頗低調,甚至有點自卑的人。正是這樣的人,在20世紀的國學領域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低調一點,會讓自己的心態更加平穩,也會減少和別人相處中的許多麻煩。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人焉廋哉[3]?人焉廋哉?”
【注釋】
[1]以:根據,原因,言行的動機。[2]由:經由,走的道路。指為達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3]廋(sōu):隱藏,隱瞞。
譯文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觀察他做事情的本末終始,了解他的心靈寄托。這個人還能怎樣隱藏呢?這個人還能怎樣隱藏呢?”
圣人的智慧
知人者智,了解別人是古人智慧的重要方面。在先秦的古籍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孟子也說:“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是心聲。孟子就是通過聽其心聲,直視心靈的窗戶來觀察人的。孔子的思維則更為縝密。他關注人言行的動機,考察他所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安心去做的是什么事情。經過這樣一番調查,別人怎么能欺騙他呢?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世界,避免和別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怎樣了解別人?如何保護自己?我們的確有必要從古人那里來汲取智慧。人是復雜的,古人常說“厚貌深情”。很多人都是用忠厚的外貌來掩蓋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所謂畫虎難畫骨,知面不知心。孔子告訴我們,人的言行總會有一致的地方,人的行為和動機無法割離。仔細分析一下他人的動機、方式以及他的喜好,就基本可以把握這個人了。鄧小平說得好:“朋友要交,心里要有數。”做到這些,我們就是心中有數了。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圣人的智慧
“溫故而知新”,這是一個彌久而常新的道理,孔子的時代是那樣,在現在依然意義非凡。總結過去,發現新知,只是中國人的傳統。對于個人來說,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時刻更新自己,在知識上要有所創新,在工作中要有所創新,在事業中要有所創新。那么,創新的基礎是什么呢?孔子一語道破玄機——“溫故”。過去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只要你回過頭去看,你都會發現新的東西。這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復習舊知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累加,而是對自我重新認識的過程,是一種體驗、一種熏陶、一種品味,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增加了對舊知的認識,又能夠發現并獲取新知。試想一下,故地重游,自然有許多感慨,但是山川變遷,你又會發現許多你以前從來沒有發現的東西,會獲得一種全新的感受;故友重逢,感慨了別離后的欣喜悲歡之后,或有許多意外的發現。諸如此類,溫故的含義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有,光輝的未來依舊根植于曾經幾度忽略的過去。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而應該博學多能。”
圣人的智慧
美國著名哲學家赫伯特·芬格萊特說:“孔子思想的主旨不是‘個體的發現’,或者說不是個體終極重要性的發現。純粹的個體是華而不實的、可以鍛造以及脆弱易碎的,當一個個體在人生的禮儀活動中發揮作用時,該個體就被轉化成為一個輝煌燦爛和神圣的禮器。”看到這段話,我們不能不承認赫伯特·芬格萊特對孔子的“君子不器”進行過深刻的探索,在某一層面上,他抓住了孔子的思想,純粹的個體在人生的禮儀活動中的確會充當一個角色,其輝煌燦爛的時刻真是如同一個“輝煌燦爛的和神圣的禮器”。然而這并不是孔子所說的全部,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人不是機器,在現實社會中個體的存在不僅僅是社會機器的單一構件,而是要讓自己的潛在才能、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和實現。然而在現代社會,人——尤其是個體的人完完全全地被職業化了,已經演變成了“君子必器”,否則在這個社會中似乎難以生存。所以,在現代社會,個體需要的就是打破這種“君子必器”的模式,謀求自我潛在才能和個性的發展,只有這樣,作為個體的人才能既不會成為“輝煌燦爛和神圣的禮器”,又不會在這個社會中迷失自我。
原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問什么是君子。孔子說:“先實踐所說的,然后再說。”
圣人的智慧
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實踐家,而不是一個夸夸其談的空頭理論家。“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是一味良藥,醫治的是只說不做、夸夸其談的病。從孔子自己來說,對自己的要求首先是實踐,先從自己做起,而后再去教導別人。言行一致是孔子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的要求。在現代社會,空頭理論家依然大有人在,對別人進行各種各樣的要求約束,而自己只說不練,拉大旗扯虎皮,極盡舌辯之能事,信口雌黃,其行為是不足取的。因此,先進行實踐,然后再說,這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說出來而不做,就好比流逝之水、離弦之箭,一去而不復返了。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2]。”
【注釋】
[1]君子:古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人格高尚的人,或是出身貴族、有官職地位的人。周:同周圍的人關系融洽,合群。比(bì):本義是并列,挨著。這是指為私人利益而結黨營私。[2]小人:人格卑劣、不正派的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與人合群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合群。”
圣人的智慧
君子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現實中的理想人格。孔子對君子的內涵作了許多闡述,以上的三章就是從三個方面說明如何做君子。作為君子,他不能是個只有專才的技工,而是具有政事、文學、德行、言語等多方面修養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君子要行重于言。做好了再說,不空發牢騷。君子還要處理好和周圍人的關系,讓大家感到很舒服,愿意接納你,但是不為自己的利益去營私結黨。在人群中彰顯你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周圍的人向善。
君子在古往今來的社會中都是鳳毛麟角的“珍稀物種”。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他們就代表著良知和道德。要做到君子的確是相當地困難,但我們不能放棄這種努力。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為理想不懈奮斗的精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憂國憂民的感情,都是君子內涵的一個方面。今天,我們怎么做君子呢?首先,得做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然后,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保持一顆永遠向善的心。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wǎng):通“惘”。迷惑,昏而無得。[2]殆(dài):疑惑。
譯文
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一味地進行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
圣人的智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東西兩位哲人殊途同歸,東海西海,此心相同,此理相同,這一道理到現在依然不過時。思維在人學習知識乃至于知識的創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只學不思,所學知識無法變為“己有”。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現在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只靠死學是不可能達到知識彼岸的。在學習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1],斯害也已。”
【注釋】
[1]攻:攻擊。異端:不同的學說、主張。
譯文
孔子說:“攻擊其他的學說,這種做法是有害的。”
圣人的智慧
這一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攻,可解作攻擊,《詩經》上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也有治的意思。異端,有異端邪說之意;也可解作另一端,事物的另一方面。“已”字也有兩解,可以解作停止;也可以當做助詞,這些解釋合起來,就太麻煩了。這樣麻煩,就要先正本清源,用《論語》用語之例來判斷。《論語》有:小子鳴鼓而攻之;攻其惡,勿攻人之惡。都不訓治而訓為攻,所以應當解為攻擊。用“已”字的有:末之也已,可謂仁之方也已。所以應當是助詞。孔子的時代,中國還沒有佛教,楊墨之說的出現也得等段時間。孔子又不太可能排擠道家,所以異端解成異端邪說就不對勁了,解成諸子百家之說就差不多。后面有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諸子百家之說,就可以說是小道,君子止于不為而已。如果黨同伐異攻擊起來,必然是非蜂起,這就成了世道人心之害了。而夫子之量,是海納百川,無所不容。所以這一章的意思是:攻擊其他的學說,這就會造成禍害。
原文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人。長期追隨孔子,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2]誨(huì):教育,誘導。[3]知:最后的一個“知”字是明智、聰明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導你的話,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圣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主要談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在學習的方法上,他主張溫故知新。首先,要把學過的知識鞏固好了,再去學習新的東西。宋代大學問家朱熹也說:“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這其實也是對溫故知新的深層闡釋。孔子要求學生把學習和思考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偏廢。在學習態度上,孔夫子認為求知必須有個認真的態度,所以他對子路諄諄教導:一定不要不懂裝懂,要踏實誠懇。學問的世界眾說紛紜,會使人迷失方向,因此不能隨便聽信異端邪說。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彌足珍貴。孔子非常重視學習的基礎,他主張要經常溫習。不把學過的東西吃透,即使學了新知識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在我們這個時代外行冒充內行的南郭先生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真的需要重溫一下孔子對子路的話。因為我們實在誰也欺騙不了,所能瞞過的僅僅是自己的良心。有時說出“不知道”三個字并不意味著丟人,而它所代表的是一種誠實和謙遜的態度。即使真的不知道,圣人還有另外一句話:“知恥近乎勇。”
原文
子張學干祿[1]。子曰:“多聞闕疑[2],慎言其余,則寡尤[3];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8歲。干祿:謀求做官。[2]闕:空,缺,有所保留。[3]寡:少。尤:過錯,錯誤。
譯文
子張想學習謀求做官的方法。孔子說:“多聽,有疑惑的地方先有所保留,謹慎地說出可以肯定的部分,那么就很少犯錯誤;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邊,謹慎地去做有把握的,就能減少后悔。言語少過失,行為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其中了。”
圣人的智慧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仕做官是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途徑。孔子對自己的學生也說:學而優則仕。他認為弟子們學好了本領是應該報效國家的。然而出去做官又談何容易,他告誡子張:凡事都應該小心謹慎,說話沒有什么過錯,做事不留什么遺憾,那么你就是個比較稱職的官員了。想到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就可以體味到夫子對弟子的這番話真是語重心長了。今天我們享有了比孔子所在時期更廣泛的自由,還需要這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嗎?人們常說,小心駛得萬年船。我們現在要面臨的事情遠比古時要復雜和瑣碎得多。一個工程師會因為一個小數點的錯位導致一座宏偉的大廈在瞬間坍塌,一個外交官會由于一個單詞的使用不當導致一起外交糾紛。能不謹慎嘛!我們今天的公務員,要想把工作做得好一點,是不是也能從中受點啟發呢?
原文
哀公問曰[1]:“何為則民服[2]?”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3]。”
【注釋】
[1]哀公:春秋時代魯國最后的一位國君,姓姬,名蔣。“哀”是他死后的謚號。在位二十九年(公元前494到公元前466)。[2]何為:怎么做,做什么。[3]舉:推舉。直:正直端正的人。錯:通“措”,廢置,舍棄。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惡的人。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怎么做才使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把邪惡陰險的人放在一邊,則老百姓服從;提拔邪惡陰險的人,把正直的人放在一邊,則老百姓不服從。”
原文
季康子問[1]:“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2]?”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3];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4]:“子奚不為政[5]?”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6]。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7]?”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掌握魯國的國政。[2]以:連詞。而。勸:努力,勤勉。[3]臨:對待。[4]或:有人。代詞。[5]奚:為什么。疑問詞。[6]書:指《尚書》。是商周時期的歷史文獻匯編。見于偽古文《尚書·君陳》篇。施:延及,影響于。有:語氣助詞。[7]其:代詞,指做官。為政:參與政治。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使老百姓對當政者尊敬,忠心為你勤勉做事,怎么樣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百姓,百姓就會尊敬你;你孝順父母,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忠于你;提拔好人,教導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勤勉努力。”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呢?”孔子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推廣到政治上,這就是從事政治,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參與政治呢?”
圣人的智慧
這兩章孔子仍然談的是為政的問題。孔子告訴為政者,要使老百姓認可你并愿意為你做事,你必須為百姓做好表率。以正確的方式去引導人民,并適時地予以教育。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亦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同時孔子也提出了為政的兩個方面: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總的來說,管理者似乎永遠有一個心結,子民和下屬是否忠誠而努力?千百年來的治世或亂世,分分合合、熙熙攘攘,似乎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按孔子的說法,這答案不在子民或下屬的身上,而是在管理者的心中。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起串聯固定作用的榫頭。[2]軏(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起串聯固定作用的榫頭。
譯文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了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好比大車沒有了?、小車沒有了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反復強調了“信”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用是人處世做事的根本。它就像車上的榫頭一樣,沒有榫頭車就會散架,人不講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關于信用的話題,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現在的中國,充耳皆是,媒體的宣傳,商家的保證,上自高級干部,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說誠信,人人都在講誠信。專家學者累牘連篇,大談誠信在目前的重要性,似乎這些東西掛在嘴上了,我們這個民族誠信缺失的狀態就會好轉,我看不然。誠信不是用來說的,不能當飯吃,而是要發自內心的,要讓大眾自覺自愿地來實踐誠信,沒有了誠信,這個社會就會失去和諧,就會難以向前發展。先從自己做起,這是誠信的根本所在,只有自己立住腳跟,才能去要求別人。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于夏禮[2],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這里指朝代。[2]殷:指商朝。商傳至盤庚,從奄遷都到殷,遂稱殷。商是國名,殷是國都之名。因:沿襲。禮:指整個禮儀制度。[3]損益:減少和增多。
譯文
子張問:“今后十世的禮樂制度能夠知道嗎?”孔子說:“商代沿襲夏代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襲商代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將來如果有繼承周代的,即便是一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1],謅也[2]。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2]諂:諂媚、阿諛。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卻去祭祀他,這就是謅媚。見到應當挺身而做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沒有勇氣。”
圣人的智慧
勇敢作為,是士大夫的必要素質,孔子也是十分看重。大丈夫應該有種為正義獻身的精神,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就像孟子所說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見義勇為在今天成了社會大力表彰的行為,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個人的生命和價值固然十分重要,但當弱小的生命遭遇強暴,正義被邪惡所威脅時,你能無動于衷嗎?圣人對我們的啟示,就在于我們應該呵護好自己那顆尚未麻木的心。我們一次次在電視新聞上看到英雄們流血又流淚的鏡頭時,想想,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上一篇:論語《肆·里仁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貳拾·堯曰篇》釋義